昨天,作為全市試點的朝陽區新源里西11號樓改造工程正式破土動工。
一鎬下去,帶上來半塊碎磚;兩鍬翻飛,散土層疊堆成了一堆;三鏟五鏟,順著一條白色石灰線,一道淺溝漸漸成型。昨日(1日)15時05分,北京市首個老舊小區改造的試點項目—朝陽區新源里西11號樓正式開工。施工人員開始圍著樓房老墻,挖出一圈地坑,未來新墻的地基、新管道都將從這條溝里,延伸到地面上,接到每戶居民家中。
為百姓不折騰
鋼筋改成“上跨下穿”
第一鏟土,就刨出來不少磚塊。“這兒原來是一層住戶的院兒,不少人都鋪了地。沒事兒,咱們先從最硬的啃,往后就越來越順啦。”施工人員說。
施工現場,整棟樓東側已經架起腳手架,頂層安裝了滾輪,隨時可以將建材運到樓頂,開始下一步施工。
“在抗震節能加固工序中,鋼索的穿拉工藝和位置都變了。”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復雜結構研究所設計師李文峰,解釋著老樓“強筋健體”的全過程。
別小看抗震節能加固工序中這一變化,它影響了11號樓1層和5層的所有住戶。
最初的設計中,抗震加固需要從這兩層樓的天花板下拉起鋼索,但房主搬回家后,就必須重新做吊頂。“當時主要從堅固耐用、省時、省錢的角度考慮,才選定了這種初步方案。”李文峰解釋道。
但拋開完全結構性的理論研究后,設計師發現,老樓一層的住戶多為老年人,再次裝修實有不便;而5層作為整棟樓的最高層,裝修也會影響到整個樓棟的居民生活。
于是,初步方案基本被擱置一邊,復雜結構所的設計師們開始商討起其他方案。
在樓外側直接打樁,或者用斜拉鋼索?幾經討論,考慮到堅固性、成本和施工時間,最后選擇的方案中,頂層的鋼索將從平改坡后的斜屋頂中穿過;而下層的鋼索,將穿過原有的地基,從地下加固整棟樓。
“這種工藝相對費時,主要是因為下穿地基時樓上不能進行其他施工。不過即使這樣,工期也只會延長幾天時間,而老百姓回來以后再裝修的時間,就會大大縮短。”設計師說。
此外,為盡可能減少居民在老樓改造中的不便,朝陽區房管局集思廣益,設想了上百個可能出現的問題,并且做了200多個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妥善解決諸如居民家里養著的魚一時無處搬等特殊情況。
為大樹不被砍
開槽先得“騰地繞道”
在3單元一戶人家陽臺外側,有兩棵已經長到4層樓高的大樹。雖然還未萌發新芽,但從樹梢上掛著的零星葉片和柿蒂可以看出,這是兩棵柿子樹。
“這樹也得有20歲往上了吧,我都不記得是什么時候栽的了。”已經在此工作了多年的居委會工作人員說。
昨天開工的位置,距離這兩棵柿子樹大約有10米。但根據規劃,大樹還是處在樓房改造的施工范圍內。
“我們已經做好了方案,施工槽先往大樹的反方向開挖,等過一陣天再暖和點,就請專門的綠化人員給兩棵樹做移栽,給它們找到更好的去處。”專門負責綠化的工作人員解釋。
但11號樓南側可不就這兩棵柿子樹,一戶人家還栽了一棵石榴樹,從樹冠和高度來看,也有不少年頭了。工作人員說,全面開工后會根據工程進度給它們找新家,再對這幢樓及周邊重新進行綠化設計。“將來的綠化檔次肯定比現在高很多”。
就在南側開槽的同時,還有一組天然氣管道的施工人員已經在樓北側進行前期改造工作。等管道改造結束后,施工人員就會根據綠化設計,在樓房和道路之間栽種樹木。未來的新源里西11號樓,景觀狀況將會擺脫老舊的面貌,與三元橋的整體景觀保持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