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前現狀
改造后效果圖
腳手架搭起來,小陽臺拆下去;平層樓頂的老防水拆除,漂亮節能的坡屋頂立起來。從朝陽到西城,從豐臺到海淀,本市各區縣的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試點項目已經陸續開工。無論是搬家離開,還是仍住在正在改造的樓中,很多老百姓在期待中又帶著一絲不安:這樓改完了以后,小區會比現在漂亮嗎?
記者昨日(15日)從市勘察設計與測繪管理辦公室獲悉,一支由本市設計界資深人士組成的專家隊伍,將對老舊小區改造設計中的建筑外立面、色彩、小區環境等方面的設計水平做出評價。設計師的工作業績將納入設計單位資質和設計人員資格管理。如果說,改造工作多次不合格,一些設計師可能會面臨被要求上培訓班、重新學習外立面設計的后果。
“有些老建筑對陽臺和外墻墻面的處理是很細膩的。我們建議有很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建筑手法可以借鑒,保留一些老舊建筑的風格。”專家們認為,老房改造的設計應該要因地制宜,保持特色,所以比新建住宅的設計還要更嚴。“甚至要嚴過保障房設計。”
為了避免“蘿卜快了不洗泥”,市勘測設管辦已于近日向各設計單位發出通知,要求將專家評審會納入老舊小區設計常態工作中。從本月起,設計單位每月都要將承接的老舊小區綜合改造項目報給勘辦;專家大約每周組織一次評審,對多個項目的設計水平進行評價。隨后,設計單位將獲得勘辦的一紙書面專家意見,修改后的項目,將再次“過篩”,直到完全通過為止。
就算是正在進行新源里西11號改造試點的北京市建筑設計院,在全國頗有盛名的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也一視同仁,必須通過這道“篩子”,才能從設計圖,變成落地的工程。(記者 耿諾)
現場直擊
專家評審會 槍槍打要害
近日,由本市設計界資深人士組成的專家隊伍,在市規劃委舉辦了第一場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設計的專家評審會。這些專家都來自市勘測設管辦的專家庫,每次評審通過搖號產生。如果設計師與專家有直接利益關系,將再次通過搖號產生替補。
在評審會上,各位設計師都端出了精心構思的設計方案。但在無數經驗豐富的專家面前,還是被一項項地指出了欠缺。記者通過對比設計方案和走訪實地發現,專家們可謂“眼毒心亮”,所有指出的問題都準確地打在了“要害”上。
通過這樣一場場近乎于嚴苛的專家評審,本市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從里到外都經過了最嚴格的把關,保證了住戶們的居住安全。
設計師:綜合整治要“清欠”
專家:有條件就要加車位
展覽路4號樓,這棟經歷了40年的老建筑,已然進入了暮年。
5層的磚混結構老房,盡管經過了粉刷,仍能從已經風化、腐蝕的磚角,流露出一絲蒼涼來。
“經過抗震計算,這棟老樓已經不符合鑒定標準要求,必須進行抗震加固了。”在匯報席前,北京筑福建筑事務有限責任公司的設計師一邊展示出4個角度的現狀照片,一邊說。
問題不僅僅只是抗震。整棟樓的外墻根本沒有保溫層,屋頂是平面,單元門和樓道窗都不是節能門窗,甚至有些住戶的陽臺都沒做封閉。在日常生活中,冬天冷、夏天熱,刮風順著門窗“嗖嗖”進風都不稀罕,哪個冬天屋里暖氣突然熱了,倒是跟中彩票差不多的新鮮事兒。
老樓管線也老化了,本來設計得就窄短,如今更是年久失修。“這么說吧,早晚做飯的時候,你把菜泡在盆里開著水就干別的去,等轉一圈回來,水也就剛有半盆。”一名住在4樓的中年大姐說。
記者在這棟老樓的門口看到,垃圾桶緊挨著一層住戶的窗根,直接擺在入口處;整棟樓里惟一的新東西就是不銹鋼的信報箱;但在信報箱旁邊,一個看上去半新不舊的防盜門已經被小廣告貼成了花瓜,清理小廣告的人,甚至直接在“辦證”字樣上刷上銀漆,又貼了一張新補丁。
在設計圖中,這棟樓將進行抗震加固、節能改造,屋頂進行平改坡,屋內更改管線,小區要進行環境整治,垃圾桶將被分兩側集中設置,小區出入口將加設無障礙通道,靠近綠地的地方加設座椅,新砌筑綠化帶,并沿著綠化帶設置公告欄。“我們想通過這次綜合整治集中清欠,爭取徹底解決老舊小區歷史欠賬問題。”設計師說。
“改造過程中,設計師要注意多琢磨一下解決老舊小區停車位和公共資源的問題。”專家何山說,“我現在住的小區就是一個老舊小區,大部分的公共資源已經被占用了,住戶非常不方便。”
專家建議,所有有條件的老舊小區都應加設停車位,可以考慮立體停車、綠地停車等多種方式,通過這次整治來突破老舊小區停車難的問題。
設計師:想讓老房脫胎換骨
專家:改造設計比保障房還嚴
北京探礦機械廠員工宿舍,是卡著1980年“大限”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幾乎也是這次要“強筋健骨”住宅中最年輕的。
經過鑒定,這棟樓中有局部樓層需要進行抗震加固,3層的小樓也有著可以局部“長個”的空間。
這棟樓現在什么樣呢?老房,紅磚墻,外立面從來沒有粉刷過,一些業主自己裝了空調,室外機掛得琳瑯滿目,哪兒都有,還有住戶自己從窗外搭了一個鐵架子,直接用來放雜物。
而改造后的設計圖,是在評審會上讓人們最為眼前一亮的:2層以下保持了磚紅色,樓上用淡黃色提亮,縱橫的框架結構也刷成了同樣的淡黃色,與3樓呼應。頂層中間做了閣樓,用于隔熱和增加住房面積。樓外增種了大樹和花木,整個小區脫胎換骨。
“我們認為,鑒于既有老舊房屋的獨特性,其外立面設計適宜簡潔明了,色彩明快。”匯報人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副研究員譚軍說。
這份方案,獲得了專家們的肯定。“老房改造的設計應該比新建住宅的設計還要更嚴。”一位專家說,“甚至要嚴過保障房設計。”
設計師:細節問題能否最后定
主管部門:每分錢都要有效益
“具體涂料的顏色、品種,可能要等到刷墻時再定吧。到時候看最后工程剩了多少錢,就用什么材料。”面對評審會上的連連追問,一名設計師坐在匯報席前,不斷地擰著身子,如坐針氈。
“如果現在不確定顏色,怎么能保證最后的墻面效果?現在不確定使用的材料,你是否計算過幾年后的重新粉刷費用?到時候誰來粉刷?錢從哪兒出?”專家并沒“心慈手軟”,又連珠炮似的提出了一串問題。
今年的老舊小區改造工程預計花費將達到150億元,這些錢看似與設計師沒有直接聯系,但很多費用卻需要在最前期的設計階段就確定。“我們本著的一個宗旨是,政府花錢要用在刀刃上,之前必須精打細算,不能說有政府撥款,錢就可以胡花、白花。”市勘辦相關負責人說。
這位負責人表示,在老舊小區改造中,設計師應推行綠色建筑理念,逐步建立節地、節能、節水、節材以及環保的綠色建筑體系,主管部門鼓勵設計人在保障房設計中采用新技術、新材料等節能環保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