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醫藥分開”試點下月有望再添一家大醫院,記者了解到,最快在8月中旬,朝陽醫院將取消藥品加成,收取42元至100元的醫事服務費。
此外,對于公立醫院改革另一舉措——醫院法人治理結構試點,朝陽醫院已于本月初成立三甲公立醫院首個理事會,一名社區居民首次被吸納成為醫院理事。
朝陽醫院8月“醫藥分開”
作為北京公立醫院改革試點中最受關注的部分,友誼醫院“醫藥分開”試點截至昨天已實行半個月。這項改革在取消藥品加成的同時,增設醫事服務費,以此調整醫院收入格局。
根據市醫管局近期發布的數據,友誼醫院“醫藥分開”試點總體狀況良好,患者的門診次均費用有所下降,特別是醫保患者醫藥費減少比較明顯。不過,也存在非醫保患者次均費用增長等問題。
醫改部門表示,友誼醫院取得一定試點經驗后,將會對綜合醫院先試點,再向全市?漆t院、三級醫院、二級醫院等逐步推廣。
記者昨天了解到,朝陽醫院將成為下一個“醫藥分開”試點醫院,最快將在8月中旬啟動。試點方案和友誼醫院相同,即取消藥品加成,增設42元至100元的醫事服務費。由于部分患者已經預約了8月中旬以后的號,朝陽醫院將在試點日期確定后,逐一告知預約患者。
首個理事會吸納居民
呼家樓街道工委書記邢平芳,近日接到了來自市醫管局的新任命——他成為北京首個以普通社區居民身份進入公立醫院決策層的“理事”。
繼“醫藥分開”之后,北京公立醫院改革再啟動一步——首個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建立,朝陽醫院成為第一家實施試點的三甲公立醫院。
記者了解到,7月5日,朝陽醫院已正式組建成立理事會,共包含7名成員。市醫管局局長方來英為他們頒發了“任命書”。這7人組成的“理事會”,將負責決策醫院的發展“大計”。院長將由過去“拍板”的決策者,變為執行者。
理事會建立之后,還需要討論、制定章程,聘任醫院的執行層——副院長。預計整個法人治理結構要到今年年底完整建成。
此外,友誼醫院近期也將成立理事會,包含5名內部理事、4名外部理事。
■ 對話
朝陽醫院理事、執行院長陳勇:
理事選拔任命權由醫管局掌握
新京報:醫院理事會的7名人選,是怎樣確定的?
陳勇:7名理事分別代表不同的層面和群體,能代表較為廣泛的民意,這是我們的制度設計。醫管局掌握著選拔、聘用和任命理事的權力,而不是由醫院來指定。
新京報:所有理事都是由醫管局物色的嗎?
陳勇:在選擇過程中,醫院也會推薦一些人員。比如社區居民,我們會更加了解,誰的參與公共事務能力比較強,誰更能夠做好百姓的代言人。與此同時,醫管局也會從它的角度,物色選拔一些人。在我記憶里,我們最初一共向醫管局推薦了五六名外部理事的人選。
居民理事能保證醫院公益性
新京報:設外部理事能對醫院決策提供多大幫助?
陳勇:公立醫院是政府出資的,它的任務是要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怎么保證醫院能體現公益性、代表老百姓的需求和利益,光靠醫院內部人士去決策是不夠的,我們也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參與。
新京報:社區居民在理事會中,能有多大話語權?
陳勇:首先他有投票權,作為7位理事的七分之一。在理事會討論醫院發展規劃的時候,他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可以帶來社區居民的共同意愿。比如,他可能會提出,你這個發展方向,不是我們社區老百姓需要的,我們特別需要你們加強哪些學科,哪些方面。
理事會拍板方向 執行層決定細節
新京報:理事會要定期開會嗎?
陳勇:對,理事會可能會隔一段時間,比如每兩到三個月開一次會,也會根據理事長或者理事的要求,召開一些臨時性的會議。
新京報:醫院所有大小事情都需要理事會拍板嗎?
陳勇:理事會是一個決策機構,涉及醫院發展的重大問題,發展方向、年度工作計劃、工作目標、重大投資項目、重大發展的學科項目,都由理事會決定。
但理事會這個機構的工作模式,決定了它不可能管得很細。醫院每天的日常管理,是通過執行層來進行,就是院長、副院長。但執行層會在理事會決策的方向、框架、預算內來執行。
舉個例子,比如理事會決定今年要發展某個學科,投多少錢。你按照這個目標,在預算范圍內花這筆錢,沒問題。但在理事會沒有決定的情況下,你不能花錢去發展別的學科。
理事會建立后將改革用人機制
新京報:理事會制度建立之后,醫院管理上會帶來哪些具體變化?
陳勇:理事會成立后,管理體制的改革將走向法人治理結構。換句話說,醫院將擁有獨立法人資格,擁有自主經營權、用人權。
在改革以前,公立醫院是事業單位,用人機制、薪金分配、經營管理上,實際上不具備獨立的資格。比方說用人,人事編制要靠政府控制,按照編制人數由財政撥“人頭費”。這意味著有編制就是鐵飯碗,缺編則難以補充。
新京報:今后會怎樣破解這個問題?
陳勇:我們醫院的日均門診人次已經從4000升到9000了,但編制還是這么多人。醫院為了緩解用工之急,就采取勞務派遣的方式,但這就帶來同工不同酬的問題,醫院也就不能真正實現優工優酬,難以建立激勵機制。
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后,我們要進行靈活用人機制的改革,實行一崗一薪,不再靠身份來管理。當然,這還需要一個改革的過程。
社區居民理事、呼家樓街道工委書記邢平芳:
“外人”監督讓醫院決策更透明
新京報:你是怎么當上理事的?
邢平芳:朝陽醫院這次建立理事會,需要一名社區居民代表擔任理事。朝陽醫院的位置就在我們呼家樓街道。醫院領導考慮到我作為社區居民,離得近,方便參與,而且比較能代表社區的群眾,就找到了我。
新京報:你以前到朝陽醫院看過病嗎,有沒有發現什么問題?
邢平芳:看過病,我感覺我們東片大醫院太少了,朝陽醫院的患者特別多,扎堆。一方面醫院比較擁擠,另外掛號也很難。
新京報:今后你是理事了,會想辦法糾正這些問題嗎?
邢平芳:會的。我會向理事會提出我發現的問題,然后研究怎么改進。
新京報:對你的新職務,還有別的設想嗎?
邢平芳:我自己認為,主要應該在三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代表周邊群眾反映意見和想法;二是維護患者的利益,比如居民在醫院看病遇到了問題,我應該幫助解決;三是我作為“外人”,能對醫院進行監督,這樣醫院的決策也能夠更公開和透明。
新京報:醫院理事能和你的本職工作結合起來嗎?
邢平芳:我相信能。我本人是街道的工委書記,街道10個社區我都很熟悉,朝陽醫院就在核桃園社區。我打算將來在街道也設一個渠道,讓居民有什么和醫院發展、管理相關的想法及問題,都能方便地向我反映。
新京報:現在有沒有居民找你反映問題?
邢平芳:已經有了,F在一些社區居民已經知道我當上了這個理事,有居民就跟我說,大醫院布局設置得不合理,好多患者擠一家醫院,這個問題得解決。還有就是應當提高醫院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