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連續3年公開遴選市級機關公務員,并選派千余名缺乏基層經歷的機關干部到基層或生產一線掛職鍛煉,逐步形成市、區縣之間干部資源“上下經常性流動”的良性循環,黨政機關公務員隊伍來源以及經歷、結構不斷優化。
“以往,基層公務員交流到市級機關的渠道不夠順暢,主要依靠組織和個人推薦,選人視野比較窄,操作也不夠規范,人崗不相適應、職位匹配度不高等問題頻現。”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楊晉京說,為調整優化公務員隊伍結構、從基層擇優選用人才,北京市委組織部、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從2010年開始連續3年推行公務員公開遴選工作,共有74家市級黨政機關提供了274個職位,最終入選278人,平均年齡34.6歲,全部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所學專業涵蓋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
“經過調查回訪,頭兩年遴選出的干部中,23%被調整到重要或關鍵崗位,10%已經晉升上一級職務,7%在年度考核中被評為優秀或嘉獎以上獎勵。”楊晉京告訴記者,公開遴選已經成為北京市區縣以下機關基層公務員進入市級黨政機關的重要方式和途徑。
不少參加遴選的公務員對記者表示,公開遴選為在基層踏實工作、不投機鉆營的人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機會,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公務員有甜頭、有奔頭,激發了干事創業的熱情。據北京市人力社保部門統計,72.2%的區縣公務員希望能夠通過在基層扎實工作、練就本領,被遴選到市級機關工作。同時,80%的遴選干部表示在市級機關得到鍛煉提高后,愿意再返回基層服務百姓,在基層一線再立新功。
與此同時,2011年以來,北京市有計劃地選派1233名缺乏基層經歷的優秀機關干部到基層或生產一線掛職。
“了解人民群眾所需所想,對群眾富有感情,具有處理復雜問題能力、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北京各級黨政機關都很渴求的。”楊晉京說,基層鍛煉最為重要的目的是讓年輕干部“接地氣”,增強干部的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我從參加工作至今,一直在市政府辦公廳工作,以前,認為鄉鎮工作很簡單,真正到基層掛職才發現遠比我想象的復雜和艱苦。”北京市政府辦公廳潘德明告訴記者,理解老百姓的難處,體會基層干部的不易,是他到基層掛職后最深刻的感受。今年北京“7·21”特大自然災害發生時,在房山、門頭溝等地鄉鎮掛職鍛煉的干部始終戰斗在搶險救災的第一線。
據介紹,為確保實現公開遴選的公務員“人崗相適、職位匹配”,北京市在統一規范的基礎上,賦予遴選單位“四個自行”的遴選自主權,即:遴選單位自行擬定實施方案,體現個性化需求;自行安排實施步驟,為統籌安排遴選和其他工作提供方便;自行決定測評內容,倡導干什么考什么,實施差異化命題;自行決定選用人選,在選拔任用權限內不受干預。
“遴選過程中,我們著力打造‘陽光賽場’。”北京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李世新說,首先,全市統一制定的遴選公告與各遴選單位制定的具體實施方案通過媒體同步發出;其次,不接受推薦,統一網上報名;最后,考場進行錄音錄像、群眾參與打分、紀檢全程監督,尤其對考試成績、面試名單、遴選結果等信息及時在各單位及網上公示,確保遴選工作的公平、公正、公開。
調查顯示,公開遴選初步打通了基層公務員的上行通道,增強了基層機關的吸引力,實施3年來,充實到北京市級機關的遴選干部70%有了基層工作經歷,黨政機關公務員隊伍來源以及經歷、結構得到初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