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營新區俯瞰。
104棟安置房竣工即配學校幼兒園
“今年,門頭溝將全面完成石門營、石泉磚廠、黑山、中門寺、小園地塊安置房建設任務,在2013年實現完工104棟安置房的目標。”昨天,市住保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門頭溝采空棚戶區改造工程涉及到地區3.3萬戶、近10萬百姓。今年,轄區還將確保5個地塊安置房全部開工建設,力爭實現2014年棚戶區居民全上樓的承諾。
來自市住保辦和門頭溝區的數據顯示,門頭溝已開工建設的石門營、石泉、中門寺、黑山和小園5個地塊,可提供住宅約3.3萬套,自石門營地塊安置房2009年11月份陸續開工以來,5個地塊全部進入施工階段。
其中,石門營地塊住宅總建筑規模67.4萬平方米,含114棟住宅樓,10300余套住房。石泉地塊住宅總建筑規模55.5萬平方米,含104棟住宅樓,8200余套住房。中門寺地塊住宅總建筑規模24萬平方米,23棟住宅樓,3400余套住房。黑山地塊住宅總建筑規模41.6萬平方米,26棟住宅樓,6400余套住房。小園地塊住宅總建筑規模30.7萬平方米,23棟住宅樓,4700余套住房。
“今年年內,我們還要推進5000套安置房選房入住,同時,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環境整治和社區建設都要同步進行。”門頭溝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從石門營環島向這幾個小區進發的路上,石門營地塊新建的大峪中學、北京金色搖籃幼兒園從車窗的風景中掠過。而讓老百姓稱道的是,家門口的幼兒園不但“質優”,而且“價廉”,金色搖籃是北京市一所知名民辦幼兒園,朝陽區的多家分園收費每月6000元左右。而在門頭溝,政府每年投入1080萬元,按生均1.2萬元撥付經費補貼。棚改安置房小區內的“金色搖籃”,每月收費僅750元。
為了方便安置區居民出行,今年4月,門頭溝新開通了公交891路門城環線以及964、965兩條社區公交線路。新城地區居民從社區門口步行到最近公交站點距離不超過500米,實現新城地區主要道路公交覆蓋率100%。
現場追蹤
老礦工不想再“接地氣” 毫不猶豫選高層
進了門、脫了鞋,50多歲的李金云大姐忙著走進廚房從冰箱里拿出一根兒酸奶冰棍,剝開包裝袋送到婆婆方美榮手上:“今兒可悶了,您吃根兒冰棍兒解解暑。”
這樣婆媳相處的和諧場景,發生在門頭溝區石門營新區5區25樓12層的一套兩居室中。石門營新區是門頭溝進行棚戶區改造工程中最大的棚改小區,李大姐家是第一批入住的被保障家庭,從她家臥室窗戶望出去,滿目青翠間,幾十棟樓已經拔地而起,等待新業主入住。
李大姐家所居住的5區,是石門營新區中最早落成的區域。除了幾排5層高的小樓以外,還有幾棟高層塔樓建筑。當年選房時,李大姐家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塔樓中的高層。
老人半輩子都住平房,換了高層不接地氣,能適應得了嗎?
“別再提接地氣啦,那個受罪勁兒啊,可不想再來一遍了。”吃著冰棍兒,方美榮大媽開了口。
上世紀50年代初,方大媽一家就搬到了北澗溝黑河鎮煤礦上,幾經周折終于分到了一間半舊平房。房子太老,逢雨就漏,方大媽不得不將3個孩子留在屋里,自己頂著大雨去請人修房。再加上這房子沒打地基就直接蓋在防震坡上,底下又是防空洞,雨大時屋里的地會直接塌個坑出來,洋灰沙子填下去,過不了一陣又會在別的地兒陷個坑,還得接著填。
幾十年過去,三個孩子都長大了,成了家。大兒子和大女兒搬出了棚戶區,小兒子也娶了李金云這個遠近聞名的好媳婦。李金云想和婆婆一起住,無奈那邊的房子都是又小又破,老一輩人兒孫承歡膝下的夢想,一直沒能實現。
趕上了本市將棚戶區改造納入住房保障的好政策,跟著小兒子兒媳“上樓”的方大媽終于過上了不接地氣的日子。李大姐還將娘家媽也接到樓房來享福。兩居室里把廚房裝修成韓式,主臥擺上了羅漢床,客臥中鋪了五六平方米的榻榻米。婆婆媽媽老姐倆就帶著孩子住在客臥里,5個人住兩居室雖然看著不大,但比起原來的一間半平房,強了不知道多少倍。
“我們老姐倆都愛玩兒,在家看電視,吃飽了飯我們就玩兒去。”方大媽滿臉笑意,兒媳緊著接過冰棍兒棒,轉身又進了廚房。
已經入住的業主,都是和方大媽李大姐家同樣情況的棚戶區家庭。上了樓不燒煤,房子干凈也不用天天拾掇,“得了空兒就只剩下玩兒了。”
做了半輩子礦工的尹玉寶大爺沒有想到,自己在古稀之年還能離開破舊的平房,住進寬敞明亮的新樓房。過去的幾十年里,一家8口人就蝸居在龍泉鎮和平西街的一處只有31平方米的平房里。住進棚改新居后,他們還是第一次用上能燒水做飯的燃氣灶。
家事兒少了,尹大爺拾起了年輕時的老本事,來段兒快板、柳琴書不在話下,甚至京劇唱詞兒都能編上幾個大段。他的鄰居中,60多歲的大媽練起了瑜伽、退休的大爺開始寫作,都有了一份兒新的“正事兒”。
大合唱、扇子舞、健身操,這些文藝活動早已經融入了石門營新區居民的日常生活,太平鼓、練瑜珈正在成為大家的“新寵”。 安置區里的新生活讓大爺大媽們找回了年輕勁兒,時下流行在年輕人中間的瑜珈,60歲的阿姨照樣“玩得轉”。石門營新區5區社區籌備組還專門請來了銀帆藝術團的老師指導居民們練瑜伽。瑜珈班的“老大”——62歲的趙淑娥說:“都是老胳膊老腿了,第一次上完課,腿疼的睡不著覺,現在練完,渾身舒服多了。”現在,基本的瑜伽動作已經難不倒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