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綠化人員正在養護樹木。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圓滿完成春季平原造林任務,共計造林33.3萬畝。加上去年已經完成的25萬畝,本市平原地區已累計增加大尺度森林綠地近60萬畝,生態效果初步顯現。
昨天(18日),記者在位于南四環的豐臺槐房村看到,原先的村莊拆遷騰退地已被大片的綠色所覆蓋。國槐、洋槐、龍爪槐、金枝國槐等十多個品種、上萬株槐樹,把這里變成了一個槐的世界。豐臺區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里名為“千畝槐園”,是豐臺區平原造林工程的重點片區之一。千畝槐園建成后,將與周邊的槐新郊野公園、桃苑郊野公園、和義郊野公園等連成一體,形成5000畝的綠色大板塊。
通過平原造林,北京近郊新增了數個像豐臺槐房這樣的城市“綠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平原造林就是要把樹種在最顯眼、改善城市空氣質量效果最顯著的地方。”市園林綠化局平原造林辦公室副處長劉軍朝介紹,以今年春季造林為例,有6.62萬畝種在六環路以里地區,將來市民可以直接享受到綠化成果。另外,今年,本市還利用拆遷騰退地、沙荒地、垃圾場周邊的廢棄地,實施生態修復營造生態林10.07萬畝,有效降低了沙塵源;利用廢棄的坑塘藕地,建設濕地森林1.59萬畝,營造出了林中有水、水中有林、林水相依的宜人景觀。
平原造林對降低PM2.5、改善首都空氣質量究竟能發揮怎樣的作用?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去年起,本市就聯合相關科研機構對此展開了專項研究。目前,階段性的研究結果表明,森林在“減塵、滯塵、吸塵、降塵、阻塵”五方面對PM2.5等顆粒物具有調控作用。
“森林能阻擋、過濾和吸附空氣中的粉塵,主要是由于葉、花、果實表面分布著密集的茸毛,有利于顆粒物的滯留。”研究人員介紹,據計算,綠化區空氣中的飄塵濃度一般可比非綠化區減少10%—20%,甚至更多。針葉樹有著很大的葉面積,并能分泌出大量油脂,它的減塵能力比闊葉樹更強。在闊葉樹中,葉面粗糙多茸毛的落葉闊葉樹又要比葉面較光滑的常綠闊葉樹強。
森林還可以固碳釋氧。研究表明,在北京地區每公頃森林每年能吸收固定二氧化碳13.63噸,釋放氧氣9.91噸。森林還可以過濾和吸收有害氣體,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的濃度。
另外,令很多市民意想不到的是,森林其實還有顯著的醫療價值。“樹木可以分泌出一種揮發性物質, 有效殺滅和抑制細菌。”研究人員介紹,僅1畝柏樹林每天就能分泌出2千克殺菌素,可以殺死結核、痢疾等病菌。
劉軍朝介紹,平原造林工程歷時5年,預計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本市平原地區將增加森林面積100萬畝。該工程的實施將有效提升首都生態環境質量,降低PM2.5指標,讓市民呼吸到更清潔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