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北京海關最大一次文物移交 罰沒文物落戶恭王府

2013-07-05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北京海關歷史上最大一次文物移交

萬余件罰沒文物落戶恭王府

 

    昨天(3日),北京市海關舉行罰沒文物移交儀式,將一萬余件繳獲文物移交給國家文物局,并劃撥給恭王府博物館。

    位于三環邊北京海關大樓的四層會議室里,恭王府博物館文物保管部主任魯寧仔細端量起眼前的一個木頭匣子,“這是清朝的一種木器禮盒,盒面的工藝可了不得,叫‘百寶嵌’!”這是一種始自明代的鑲嵌工藝,由金銀、寶石、珍珠、珊瑚、碧玉等十來種不同珍貴材料共同鑲嵌完成,在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品的裝飾手法中堪稱“精絕”。“我們博物館本身就主要研究王府文化,這對我們太有研究價值了!”

 

    包括“百寶嵌”禮盒在內,昨日北京海關集中將10393件文物藝術品正式移交國家文物局,并由國家文物局劃撥恭王府博物館。北京海關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次移交的文物中包含500余件三級文物,時代上到原始社會,下到民國時期,在品類上涵蓋陶瓷、錢幣、玉石、書畫、古籍拓本與雜項物品等全部六大類。

 

    “對我們來說,‘年紀’最大的1986年就入庫了。”北京海關相關負責人透露,由于部分文物走私案件周期長,此次文物移交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首次大規模移交,而不論是數量還是種類,都是北京海關歷史上最大的文物移交活動。

 

    2004年成立至今,恭王府博物館目前有著一萬余件的文物館藏,“我們從來沒有一次性接收過這么多文物,這相當于再給我們一個恭王府體量的文物寶庫啊!”魯寧說,為了迎接這批文物的到來,他們特意在恭王府里新建了一處800余平方米的文物庫房。在這一萬多件文物抵達恭王府博物館后,它們將接受清理、注冊、歸檔等一系列處理步驟。

 

    “對于其中的破損文物,我們要花大工夫去修復。”魯寧介紹,在文物歸檔完成后,1萬多件文物都將分批、分階段在恭王府博物館中展出。

 

    據了解,為了保護我國的文化遺產,打擊走私文物牟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文物出口和個人攜帶文物出境,都必須事先向海關申報,經國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門進行鑒定,并發給文物出口特許證,出口時須從指定口岸報出。

 

    北京海關相關負責人介紹,海關官員在出境口岸旅檢時查驗出可疑文物后,經由文物部門鑒定,將相關文物暫時扣押在海關專用倉庫。如果涉及文物件數、等級達到一定規模,需司法部門對當事人作出行政、刑事處罰后,才可以對文物進行下一步處理。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