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北京四環內污水處理率2015年將達100%

2013-08-21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本市將新建日處理規模158萬立方米再生水設施,8座污水處理廠全部升級為再生水廠——四環內污水處理率2015年將達100%

 

 

 

    昨天,清河再生水廠生產計劃班的李亞明在巡視膜處理車間的膜組件。膜處理是將處理后的二級出水變成再生水的關鍵環節。

    圖為清河再生水廠污水處理流程的出水池。

 

 

    昨天,清河再生水廠的泵站車間,通過這些水泵將經過處理的二級出水送入膜處理車間,進行進一步凈化處理。

 

 

    三五成群的紅鯉,在荷葉掩映的池塘中歡快地游著,魚兒悠閑地甩著尾,清澈的池水蕩起波紋。這幅“魚戲蓮葉間”的照片,并非拍攝于哪個公園,而是在清河再生水廠,作者也是個“半路出家”的排水工人,名叫李亞明。

    今年31歲的李亞明,2006年剛進廠并不愿意把相機帶在身邊,“滿眼都是污水處理的大池子,有啥可拍的?”不過4年前,他開始盯上了廠區東側再生水排水渠,這不亞于公園般的美景。這一年,清河污水處理廠升格為再生水廠已兩個年頭,廠區排水從不可接觸皮膚的五類水,也逐漸變成了更干凈的四類地表水。

    清河污水處理廠,是全市8家污水處理廠集體升級行動中的一員。預計2015年年底前,本市將新建日處理規模158萬立方米的再生水設施,將8座污水處理廠全部升級改造為再生水廠,到時,全市污水處理率將達到90%以上,其中四環路以內地區達到100%。

    污水廠集體升級生產再生水

    海淀東北部的清河,兩岸遍布企業、商戶和居民區。從今年開始,清河再生水廠處理的全部污水都將變成再生水。對污水實現全利用,這在全市尚屬首例。

    這座位于北五環外的再生水廠投產前,清河地區只有一座“清河污水處理廠”,這里也是當初聘用李亞明的單位。

    剛一進廠李亞明就發現,污水進廠后的處理程序和在書本上學的一模一樣。先要經過格柵間過濾固體垃圾,進行預處理,然后沉淀里面的砂顆粒,再經過幾個池子的生化反應,讓池子里培養著的微生物吃掉有害物質。

    在其中一個曝氣池里,深棕色的污水表面不停冒著黃色泡泡,因為這個池子里的微生物存活需要大量的氧氣,所以要通過不斷地曝氣,增加池子里的氧氣來養活它們。經過曝氣池和另外幾道生化處理以及沉淀之后,污水總算改變了本來面目,幾乎變得無色無味。“這些水仍然只是達到排放標準的污水,可以排入河道,但還不能作為再生水被再次利用。這一點,和書本里講的最先進水處理技術還有差距。”2006年6月,李亞明在他記錄的數據旁,留下了這段注釋。

    半年后,日處理8萬立方米水源的清河再生水廠建成投產,還在次年擔負起了為奧林匹克公園龍形水系注水的任務。2007年6月,當他在同一區域檢測水質時,發現再生水水質明顯好于達標排放的污水——水渠里開始長水草了。往后的幾年,李亞明經常端著相機去檢查,親手拍下了“魚戲蓮葉間”的照片。

    本市曾于2006年大力治理清河、涼水河,沿岸建成肖家河、清河、小紅門等數座污水處理廠。而包括清河再生水廠在內,多座污水處理廠在原有用地范圍內,紛紛引進了膜處理工藝車間,就建在原污水處理設施最后一道的工序之后,使得“出水”品質從達標排放的污水躍升為再生水。

    過濾網細過頭發絲千分之一

    在近千平方米的膜處理車間里,包裹著膜處理設備的上百根管道縱橫交錯,感覺像是進了一個礦泉水灌裝車間。從“污水處理廠”里流出來的可排放“污水”,在這里就會變成“清泉”。

    所謂“膜處理”,其實就是對水進行過濾,只不過膜是一種特殊的過濾網。可別小看這種膜,清河再生水廠廠長鮑海鵬說,膜的孔徑有的只有0.02微米,比頭發絲的千分之一還細。經過膜過濾之后,一些細菌、病毒、大分子污染物就會被過濾掉,然后再用臭氧脫色,讓略帶黃色的水變清,之后采用加氯、紫外線消毒。

    幾番“折騰”之后,這些水都升了級,達到四類水標準,可以用于綠化、洗車等市政雜用;再生水用作河湖景觀用水,與人體皮膚接觸也不會有問題。

    2008年,水廠開始籌劃三期工程,日處理規模15萬立方米。去年三期工程竣工的時候,已經減去過去先處理污水再升級為再生水的繁瑣步驟,對污水的處理一步到位,污水流進來走了一圈之后,出去就直接是達標的再生水,可以通過管線流進中水廠進行再分配。

    更可貴的是,三期工程污水處理量和前兩期差不多,但是占地卻小很多,因為它在處理過程中使用了一種特殊的“膜”——污水不用經過沉淀池二次沉淀就直接進入膜過濾環節,而無需再單獨建占地數百平方米的沉淀池,可以省下不少地兒。另外,經過這種“膜”產出的水直接可以達到四類水標準,這在國際上也是最先進的。

    去年全市再生水使用率超20%

    在再生水廠的格柵間外,有一個低矮的小屋,上面掛著的牌子寫著“除臭池”,屋外墻上連接著幾根三四十厘米粗的管子。格柵間是整個廠的臭味“重災區”,“這些管子都是用來收集臭氣的,然后匯總到除臭池里統一‘消滅’。”張亞新是清河污水處理廠2002年建廠時就在的老員工了,原本一說起在污水廠工作,總覺得是臟活累活,家人讓他一回家就換衣服。

    如今,污水處理車間不像以前那么臭了,老張也不用再上下班來回換衣服。不僅如此,清澈的再生水也為鮮花吐艷加了把勁兒。很多游客都不知道,圓明園公園里用的景觀水,已經100%都是再生水,使用歷史也較長,用水量平穩。每年,圓明園都會舉辦荷花節、蓮花節,全國各省市的蓮花、荷花在園區內展示。

    去年,全市36億立方米用水量中,有7.5億立方米使用的是再生水,比例超過20%。按照市政府《關于加快排水和再生水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現已完成吳家村、北小河、盧溝橋等5座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酒仙橋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今年9月底完成,再生水日生產供應能力達到104萬立方米;高碑店、小紅門2個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項目(規模160萬立方米/日)正在加快進行;抓緊進行北苑二期、鄭王墳等新建再生水設施項目,總規模158萬立方米/日。

    預計到2015年年底,全市日均污水處理和再生水生產供應能力將超過400萬立方米。

    消夏食品

    污水格柵前又聚齊

    咱別把下水道當垃圾箱

    早上9時,清河再生水廠運行班老班長張亞新拿起改錐,開始了自己一天長達近10小時的處理池巡檢。

    張亞新是清河再生水廠的老員工了,2002年建廠時,他就來到這里,擔任起運行班班長一職。那時的廠名還叫“污水處理廠”。每隔兩個小時就得對設備巡視一圈,幾乎對每個設備,張亞新都要“輕輕敲打”一番。

    手頭沒有測溫儀,也沒有測振儀,老張判斷設備運行的狀況,就靠一把改錐輕輕敲擊。這把手柄下沿已經被磨掉漆了的不起眼工具,像鐵路巡線工檢查鐵軌時的小榔頭一樣,讓老張可以通過敲擊回音判斷設備的運行狀況。

    一圈下來,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又得從頭再轉一圈,“上一個班12小時時間,往往有8到10個小時是在車間和污水處理池上轉。”趕上暴曬天氣,半小時的工夫,老張已是一腦門子汗,一口氣能喝下半瓶子礦泉水。

    老張這一圈巡查的壓軸項目,就是污水進廠后的第一關——格柵間。未經處理的污水,顏色深如濃墨,氣味刺鼻。頭一次進入格柵間的“客人”,恨不得馬上就得掩鼻而出,而老張必須慢條斯理地檢查將污水與水中垃圾隔離的每一排“釘耙”。

    原來,這些水進入污水處理廠后,要先經過格柵間里粗中細三道格柵,最細的格柵間隔僅有10毫米。這三道格柵,就像三只大小不同的手,把污水里的可見垃圾撈上來,然后再讓污水流入下一道工序。

    昨天中午時分,恰恰是走到這道最細的格柵前,老張不禁皺了皺眉。這道格柵間里攔截下來的垃圾品種太過“豐富”,“麻小”殼、西瓜皮、冰棍外包裝塑料袋……最受市民歡迎的消夏食品殘渣在這都能找到。“現在很多人排水的標準都是只要下水道不堵就行,根本不會想到水的污染問題,以及污水的處理困難。”他說,前不久,收集來的污水里還發現了兩百公斤的一大團棉紗,如果不及時發現攔截,被絞進機器里,后果將不堪設想。

    工作雖然辛苦,但張亞新的同事隊伍卻越來越壯大。

    2004年12月,水廠二期工程建成通水,日處理能力增加一倍至40萬噸,與之匹配,一線員工的人數也增加到56人。如今,水廠經過三期工程改造后,實現了每日污水處理及再生水生產“雙55(萬噸)”的規模,一線員工已有100多人。

    “高深的原理我們不太懂,但咱水廠多年堅持的這些技術改造,大伙都看在眼里了。”一回到休息室,張亞新馬上脫下了已經濕透的短袖工作服。要擱在前幾年,他可不敢這么穿短袖兒干活。“以前處理后的污水屬于五類水,沾皮膚容易發癢,所以得穿著點兒長袖防護;現在不一樣了,從水廠流出去的就是再生水,水質達到地表四類水標準,用它洗手都沒關系。”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