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內,北京市屬國企將牽頭在北京市搭建起由大型綜合醫院、康復醫院、社區家庭構成的三級康復體系。17日,北京國資公司總裁直軍披露,下屬誠和敬公司將依據經營效果,在未來3到5年投資30億至50億元,在京建成100家社區養老、康復服務站,直接提供約5000張床位。
屆時,社區的老人出家門步行不超過一刻鐘,就可以享受養老、康復的一站式服務。
“這家醫院‘白大褂’很少”
昨日下午4時,在位于朝陽區八里莊南里北京英智康復醫院一樓康復訓練室內,幾位老人在護工陪同下做著不同的復健鍛煉。護工陳先生介紹,肢體拉伸、行走等復健訓練其實是一項高強度的體力活動,需要老人有很強的意志力和良好的心態才能堅持下來。“在這間開放式訓練室里,老人之間、老人和我們之間交流很多,彼此鼓勵,互相督促,氣氛很融洽。”他說。
實際上,這家康復醫院在去年年末剛剛被誠和敬公司并購,納入國資公司的養老產業板塊。英智康復醫院是2006年在北京市朝陽區建立起的專業康復機構,向市場提供個性化、連續性的康復治療和護理服務。
除了每天開三至四節的肢體鍛煉康復,記者發現,即便是在工作日的白天,針灸、頻譜理療的治療室里,也時常會出現“客滿”的情況。在各個房間里穿梭的30多名護理人員,身著制服基本都是綠色和粉色,偶爾有人穿著白色制服,“大家是根據各自護理的老人的心理狀態和喜好,護理人員自由選擇制服的顏色。”院長關曉立說,為了消除老人的緊張感,這家醫院里的“白大褂”很少,入院老人與護理人員的人數長期保持在5:2的合理水平。
醫院一樓大廳西邊辦理入住等手續的前臺,周圍的裝修都采用了木質結構,看上去和星級酒店的前臺沒什么兩樣。
“這樣的裝修風格更有家的味道,木質結構可以產生親近感。”關曉立解釋,這種理念在樓層顏色方面也有所體現,醫院內飾全部采用暖綠、暖黃、淡藍的顏色,可以幫助患病老人緩解精神緊張,愉悅身心。
樓下是醫院,樓上是公寓
“樓下是醫院,樓上是公寓。”英智老年公寓與康復醫院同址建設,這種康復與養老相結合的模式,在北京的養老院中尚屬首家。
在這里生活了4年后,倪大爺已經完全習慣了這家養老院的生活規律。早上起來,他喜歡和大學生義工在5樓大廳“生活區”里做早操、唱歌,如果感覺身上哪些地方不得勁了,他找來公寓房間門口值班的護理人員,“坐電梯下樓,不超過5分鐘就能看上病。”
北京誠和敬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梁仰㭎心里很清楚,養老院里的老人平均入住的年齡基本上都在75歲至77歲,這個年紀的老人對硬件設施的要求已經不那么高,實際上更看重的是照顧他們的人,是服務質量。
因此,即使是每人月均6000元的高端養老標準,養老院里的110張床位自建院以來,幾乎都是滿的。
“誠和敬公司作為北京國資公司旗下子公司,在完成收購英智康復醫院后,將在今年迅速擴大英智康復醫院的規模。”梁仰㭎透露,誠和敬目前在京擁有7個養老項目,正在打造4種類型的養老設施,包括將康復醫院與養老公寓進行有機結合的“醫養型”養老設施——英智八里莊及英智石景山旗艦項目;在社區中設立網點,提供日間康復、護理、中短期照料的“社區型”養老設施——望京、東直門項目及英家墳、安貞西里社區康復工作站;圍繞老人熟悉的生活社區建設、周邊配套成熟,距離大型醫療機構較近,方便子女和親友探望的城市“嵌入型”養老設施——幸福匯、朱辛莊及單店項目;同時也正在積極探索“候鳥式”養老,即在風景和氣候優良的地區打造“休閑療養型”養老設施,豐富的產品類型可以滿足不同老人多層次的養老需求。
社區閑置資源改建養老服務站
在大型綜合醫院、康復醫院、社區家庭構成的三級養老康復體系中,像英智這樣的康復醫院只是位于第二級,本市“9064”養老體系規劃提出,要為6%的老人建設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為90%的老年人建設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占老齡人口絕大多數的社區家庭養老“末梢”又該如何梳理?
在北京國資公司和誠和敬公司投資建議書中,規劃了投資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新模式——充分利用社區里的閑置資源開發養老產業,實現“社會效益為首、經濟效益為本”的經營責任理念。
“老年人越老越怕孤獨,怕就醫不方便,所以我們選擇交通、醫療便利的社區,建設城市‘嵌入式’護理型養老機構。”梁仰㭎說,為此,誠和敬公司還將采取與社區合作的模式,依托豐富的社區資源,著力建設社區服務站。
“目前很多社區醫院、殘疾人康復站都處于半閑置狀態,造成資源浪費,我們計劃與這些單位合作建立康復工作站,同時引進精細化社區護理,這樣一來,一個康復加護理的工作站便會成為一個社區養老核心點。”北京國資公司有關負責人說,同時,公司還在與北京市殘聯洽談合作,爭取與殘聯現有的300多家殘疾人社區工作站,實現快速鋪設起規模化的社區服務網絡的目的。
截至目前,英智康復醫院利用豐富的醫療資源,已經在英家墳、望京社區率先開辦了康復工作站,其中,英家墳工作站面積雖然只有100平方米,每月卻可以接待600人次治療。按照北京國資公司和誠和敬公司的規劃,爭取在3到5年內,再開辦100個進社區的工作站,與殘聯原有的社區工作站實現“聯網覆蓋”,力爭讓覆蓋范圍內的老人,出家門步行一刻鐘就可以來到服務站。以每個工作站每月平均接待500人次計算,總計約400家工作站,每月可提供養老康復服務約2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