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租房建設現場擺那么多小鏡子干嘛?原來是為了準確吊裝樓板。施工人員準備一些鏡子置于地面,通過朝上的鏡面可以看到緩慢下降的樓板下方預制構件 的接口,使其準確地與下方鋼筋咬合。昨天,這一幕就出現在通州區最大的公租房小區—馬駒橋項目。預計到2015年,本市采用產業化建造方式的住宅,將達到 當年開工建筑面積的30%以上。
記者日前從市國資委了解到,隨著春季復工潮的開始,北京各大建筑企業多項施工工程也紛紛啟動新一季的施工作業。通州區馬駒橋項目,作為本市 首個住宅產業化率超過60%的大型公租房工程,已經啟動現場拼裝工程。該工程于去年7月正式動工,預計在明年8月下旬竣工交付。
通州區馬駒橋項目位于通州區臺湖鎮水南村,占地面積8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是通州區在建的最大公租房項目。整個項目包括10 棟主住宅樓及幼兒園、托老所、中小學、商業樓等配套設施組成,最高樓棟為地上16層,地下2層,項目建成后可提供3004套公租房,主要服務于通州物流園 區職工。
采用“住宅產業化”方式建造房屋,預制構件在工廠中均采用嚴格的標準化設計、工業化生產,能有效提升建筑的品質。由于減少了施工現場的鋼筋 綁扎、模板支護、混凝土澆筑等環節,從而相應減少了現場施工的安全隱患;工地的沙塵、渣土也有了大幅度減少,更符合綠色工地節能環保的要求。
馬駒橋公租房樓體,從3層開始一直到16層都需要用到預制構件。由于立體構件吊裝難度較大,墻體連接孔與鋼筋的銜接必須嚴絲合縫,然而越往 高層,越難以用肉眼準確判斷,工人必須要趴在地上才能看到鋼筋與預制構件的對接口是否對齊,但這種方式很容易發生危險。但如果事先準備一些鏡子置于地面, 通過朝上的鏡面可以看到預制構件的接口,便于準確的與下方鋼筋對接,使得施工難題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