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發布牽動了各行各業的神經。最大的公共基礎設施服務方之一供電企業也行動起來,問計服務城鎮化發展的良方。
目前,英大傳媒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為供電企業的努力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5月15日,由英大傳媒等單位主辦、以“新型城鎮化和一流配電網”為主題的大型活動舉行。30余家城市供電企業匯聚一堂,探討配電網建設緊跟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思路和方法。
從800公里外的河南省鶴壁市趕來的鶴壁供電公司運維部副主任秦福祥說:“新型城鎮化是個大課題,帶給我們大機遇和大挑戰。我們需要彼此交流經驗、借鑒成果,共尋服務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道路。”
新型城鎮化:供電企業面臨機遇與挑戰
新型城鎮化建設離不開電力的基礎支撐。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必然伴隨著配電網絡規模的擴大、電力消費量的提升。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統計,2012年,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比例為57.2:43.8,城市居民用電量多于農村居民。這意味著,隨著更多農民轉變為城鎮居民,整體用電量將進一步提升。
供電企業在欣喜于用電量提升之余,也必須看到壓力:新型城鎮化建設正對傳統的供電模式和供電水平提出創新要求。
從國家層面看,我國在提出城鎮化規劃的同時,也對供電標準有了新的要求。
據統計,從去年9月至今,中央先后4次部署新型城鎮化建設工作:2013年9月,我國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 見》;2013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召 開;2014年3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出臺。
其中,《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城市配電網建設,《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則要求進一步提升城鄉配電網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
從企業層面看,電網企業面臨著電網升級改造的艱巨任務。
我國在開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同時,也要不斷提高收入水平。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我國要在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 翻一番。國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據此進行了測算,發現到那時,國家電網經營區的全社會用電量將是現在的1.6倍。這意味著電網企業需要將現有供電規模擴大 近一半,必須加快電網升級改造進度。
國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韓豐分析說:“新型城鎮化發展必然朝著更環保、更科學、更高效的方向邁進。供電網絡必須與上述要求相適應。因此,建設一流配電網是客觀需要,是重要基礎,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主題傳播活動:建設溝通平臺集納群體智慧“新型城鎮化和一流配電網”主題傳播活動,正是在新型城鎮化大潮奔涌而來的背景下召開的。
活動主辦方英大傳媒投資集團副總經理張渝表示,新型城鎮化對配電網的智能化、協同化發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究竟如何實現智能化、協同化發展,仍是一個嶄新課題。
“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讓供電企業充分交流配電網建設的實踐與經驗,開展頭腦風暴式的溝通與探討,推動提升一流配電網建設質量。”張渝說。
據他介紹,今年,“新型城鎮化和一流配電網”主題傳播活動將舉辦四場,涵蓋除華南地區外的其他所有地區。
配電網在電力網中起到分配電能的作用,人們經常看到的10千伏低壓線路、每家每戶的電能表,都是配電網的組成部分。
江蘇省電力公司一流配電網辦公室主任潘志新表示:“在電力系統的各個環節中,配電環節與新型城鎮化關系最為密切,將城鎮化與配電網結合起來進行研討,正是我們所關心的課題。”
四川眉山供電公司副總經理閔向東認為,這樣的溝通交流平臺很重要。目前,在眉山地區,正有一批新型城鎮快速崛起。這些新型城鎮的住戶來自附近農村,算得上是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一個典型縮影。
閔向東說:“這些新型城鎮發展速度很快,對用電要求很高。我們迫切地想要知道,其他地區是如何實現電網規劃與這些城鎮發展規劃的無縫銜接的;迫切地想要了解,應該如何確保城鎮化建設與一流配電網建設協同發展。”
據了解,“一流配電網”是國家電網提出的一項新的配電網建設戰略,基本內容是開展配網標準化和配電自動化建設,構建“輸配協調、強簡有序、 標準統一的世界一流配電網”。作為該戰略的一部分,國家電網公司宣布今年投資約1600億元用于配網建設,金額創歷史最高記錄。
據國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配電網規劃設計中心主任劉海波介紹,近些年國家電網在配網方面總體呈現投資越來越大的趨勢。
我們欣喜地看到,經過幾年來的建設,我國城市配電網和農村電網的供電可靠性得到明顯提升。統計顯示,2013年,城網用戶年均停電時間由 2005年的21.5小時減少到3.9小時,北京、上海等10個重點城市核心區用戶年均故障停電時間降至4.5分鐘;農網用戶年均停電時間也減少到 13.0小時。
“‘十一五’以來,國家電網的年均投資是‘十五’期間的兩倍以上,占電網建設總投資的比重也逐年上升,2013年配電網投資占比達到50%。”劉海波說。
他相信,隨著配網投入越來越大、研究越來越多,供電企業一定能應對新型城鎮化帶來的挑戰,找到最為適合的服務新型城鎮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