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正在以互聯網的技術手段方便醫護人員的診療工作。圖為一名護士通過掃描病人腕帶條碼、輸液瓶條碼核對藥品和患者個人信息,確保用藥安全。
足不出戶,就可以咨詢千里之外的醫生,并完成病情診斷;隨時隨地,記錄、測量自己所有的健康指標,并獲得專業的分析;生病之前,移動設備就可以向你發出預警,告訴你該如何應對……
這些美好圖景,正鼓舞著移動技術加速闖進醫療健康領域。《2014中國醫藥物資協會發展狀況藍皮書》顯示,目前我國移動醫療APP已達2000多 款,2014年移動醫療市場規模超過30億,2017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達125.3億元。雖然亂花漸欲迷人眼,豐滿的“移動醫療夢”面前,現實依 然很骨感。
論角色:顛覆還是互為補充
移動醫療正在經歷“井噴”式發展:從春雨醫生到丁香園,再到微醫等手機應用;從阿里巴巴到銀聯,再到中國平安等企業巨頭……在春雨移動健康CEO張銳看來,“醫療的大航海時代”已經來臨。
與其說這一時代突然降臨,不如說它經過了長期的積累。移動醫療實際上是醫療互聯網化的一部分,其“前身”包括醫療信息化以及PC端在線醫療。易觀智庫醫療 健康行業分析師林文斌認為,近幾年國內移動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人們的健康需求與日俱增是移動醫療應運而生的基礎。
易觀智庫2月底發布的《中國移動醫療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015》指出,2014年移動醫療交易規模占整個互聯網醫療市場的26%,并將在2017年超過 PC端在線醫療達到55%;從用戶規模上來看,2014年移動醫療用戶達7.2億人次,2017年這一規模將達到8.6億人次。
現在,借助移動醫療交流平臺,人們可以隨時與三甲醫院的醫生進行交流并征求診療建議;在一些醫院,患者無需排隊就可以直接在手機上掛號、繳費并查看檢驗報告;利用可穿戴設備,人們可以方便快捷地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等身體指標。
提到未來移動醫療的角色,馬云曾豪邁宣稱“30年以后讓醫生找不到工作,讓藥廠消失”。這一論斷雖然引起了業內人士的爭議,但是卻很少有人會質疑移動醫療的輝煌前景。
北大人民醫院醫學信息中心主任劉帆認為,未來移動醫療將是線下醫療的補充。“看病和看電影一樣,線上無法取代線下,但是訂票、繳費等外圍環節完全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來實現,而且其中的發展空間十分巨大”。
張銳則認為移動醫療的顛覆“尺度”不止于此,他曾提出,移動醫療將實現“醫療去中心化”,大型的綜合性醫院會變成急重癥處理中心、疑難癥處理中心、大型手術中心和醫學科研中心,其他的大量職能會被剝離。
難整合:線上線下各自為戰
一邊是令人垂涎的夢想,另一邊卻是讓人頭痛的現實難題。其中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是,線上與線下似乎都在孤軍奮戰。
線上企業憑借移動技術搭建了移動醫療平臺,并吃力地爭奪著醫生、公立醫院等線下資源;在依舊人滿為患的公立醫院,移動醫療的發展又是另一番模樣。
劉帆介紹,除了實現讓患者在手機上掛號、繳費、查詢檢驗報告外,北大人民醫院還運用移動醫療技術方便了醫護人員的診療工作。比如,大夫在辦公室之外也可以隨時通過手機了解病人的信息、安排床位、查看檢驗記錄、進行記錄等。
但是醫院的移動醫療做得再好,也只是一個信息孤島。林文斌指出,醫院在進行醫療信息化時,每個醫院的信息化系統都不統一,造成相互之間信息不通、各自為營,所以醫院的移動醫療發展也有這種“后遺癥”。
在劉帆看來,現在線上的移動醫療企業和線下的醫院各自掌握著各自的資源,醫院從線下往線上做,劣勢是它只有一家醫院的資源,而線上那些廠商,拼命往線下做,卻很難把自己的平臺連接到醫院來,因為醫院不愿意對它開放。
這與中國醫療行業的特點有關。林文彬分析,一方面醫院占據豐富的醫療資源,它們對于向移動醫療企業開放這些資源并不積極;另一方面,從監管的角度來看,中 國的醫療監管機構沒有持很開放的態度,醫院在與移動醫療廠商合作方面自主權并不強。這種情況勢必造成線上與線下移動醫療發展的割裂。
盡管這樣,線上與線下融合的趨勢不可逆轉。“未來線上移動醫療的發展一定要依托于線下的醫療資源。但是二者會不會快速地匹配上,要看國家政策上的導向。”林文斌說。
劉帆也認為,未來的醫院一定會與線上資源融合,像網店和實體店一樣實現線上、線下互補。至于以什么樣的方式融合,劉帆給出了不同的觀點:“我認為一定是商業模式來推動的。”
好迷茫:商業模式仍不成熟
醫者不能自醫。移動醫療戳中了患者就醫的痛點,卻仍未治愈自身的痛點——商業模式。
現在很多移動醫療APP仍處于燒錢狀態。以醫患在線咨詢平臺春雨醫生為例,患者可以免費向醫生提問,醫生回答患者的提問后可以從春雨醫生獲得報酬。雖然春 雨醫生設立了患者付費標準,但是有統計顯示,免費享受服務的人群依然占據絕對主流。這種燒錢模式主要靠融資來維持。
“靠風投往前走,不是健康的商業模式,因為它不會長久。最終還是要去賺錢的。”劉帆說。但是怎么賺錢?賺誰的錢?劉帆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美國,有一種專 門為哮喘病人開發的移動醫療應用,能夠記錄病人的用藥間隔和用藥量。這種移動醫療應用由醫生為患者提供,并最終由保險公司買單。其背后的邏輯是美國的醫生 按診療質量來收費,而這種移動醫療應用恰恰可以證明醫生的診療效果,所以醫生愿意將其提供給患者,并與保險公司進行合作。但是顯然這種模式在中國是水土不 服的。
林文斌分析,移動醫療可能的付費主體包括患者、醫生、醫院、制藥企業或藥店、保險公司等。但是在中國,醫生、公立醫院(尤其是三甲醫院)是移動醫療企業爭 奪的資源,不可能付費;患者按說應該為享受到的移動醫療付費,但是他們往往會把互聯網與免費聯想起來,付費意愿并不強烈;由其他主體付費的模式仍在探索, 遠未成熟。
互聯網分析師葛甲認為,現在談移動醫療的商業模式可能還為時過早,因為移動醫療甚至還沒有吸引來足夠多的用戶,沒有建立起患者和醫生對在線醫療的信任,沒有培養起患者在線醫療的習慣。“目前來看并沒有特別好的商業模式,但是它肯定是有商業價值的。”葛甲說。
也許,會有一個哥倫布,在“醫療的大航海時代”找到最佳航海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