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房屋中介網頁截圖)
近日,一部名為《虎媽貓爸》的電視劇,使“學區房”成為網友關注的焦點。劇中“虎媽”以9萬元一平米的價格買下學區房的橋段令電視機前不少家長無法淡定, 這并不是編劇杜撰,現實生活中,學區房動輒幾萬、十幾萬的單價已不是新聞。據北京某房屋中介網頁顯示,在北京西城區,一間8平米大小的西向老舊平房每平方 米售價超過33萬,賣點之一便是其劃片學區是西城區重點小學學區,而派位中學名單內也有多個重點中學。據北京某房屋中介員工介紹,在北京市的教育大區西城 區,學區房和非學區房的價格差普遍在20%左右。統觀全國,近年來,一方面各地不斷有均衡教育資源的教改政策出臺,另一方面,學區房價格畸高、家長瘋狂熱 捧逐漸成為各大城市的普遍現象。
名校附近學區房中介的宣傳口號是“一切為孩子”
家長熱捧:寧可高價換房不敢輸在起跑線
人民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成都6大城市采訪的結果一致顯示:雖有不少家長對高得驚人的學區房價格大吐苦水,但出于“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考慮,家長對于學區房的“求索”仍然一浪高過一浪。
家住上海市的吳女士自己今年剛換了房子,“換房子也是為了孩子能讀到更好的幼兒園,但是這個小區所對口的小學和中學并不是重點小學,是不是考慮后面還要繼續換房子呢?”
為了讓孩子就讀“名校”,南京的朱女士到處借錢,花160萬買了一個40平米的二手房。“這個學區房太小了,實在不能居住,就是為了讓孩子上學 用的,我們還住在原來學校附近80平米的房子里。”據該市某地產經紀公司運營總監王壘介紹,像朱女士這樣花重金為孩子上名校的家長不在少數。
廣州市一房地產業內人士表示,當地學區房市場一直處于嚴重供不應求的態勢,而2015年恰逢“龍寶寶”扎堆入學,學區房需求依然十分龐大。
深圳多名房產中介員工告訴人民網記者,學區房一般比同檔次非學區房每平方米貴1-3萬元,但根本不愁賣,“房型好、價格適中的房子當天就可以賣出,差一點的一周可以成交。賣價離譜的投資客通過降價或遇到‘金主’,一般也會在三個月左右轉手。”
“同樣的房價,寧可買‘繞城’之外的學區房,也不愿買主城區內的非學區房!” 成都一位購房者的話道出了眾多購房者的心聲。
教委喊冤:“學區房”被熱炒與我無關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只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絕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就像上海一位家長說的,“在教育體制和人口素質沒有明 顯改變的情況下,學區房仍是孩子父母們愿意為之投資的熱點。”而購買學區房的原因,多是家長覺得各學校實力不均衡――“我感覺北京各學校教育質量的好壞分 布不太均衡,像西城,基本上學校都差不多,而海淀,學校好壞的差異還挺大的。”北京一位家長說。
對于這兩名家長的說法,多地教委、教育局表示,教育系統沒有“學區房”這個概念,這是房產中介炒作出來的產物;而對于不同學區的實力差距,他們也紛紛表示自己已經“做的很‘賣力’”,現在實際情況也已在逐步改善:
是房產商在忽悠百姓?在上海市教委基教科調研員朱蕾看來,從教育系統角度,從來沒有“學區房”這一概念。因為所有房子都對應有學校,都是學區 房。“學區房”的概念無法界定,好學區和差學區更是人為劃分,“這是房產商在忽悠百姓。”朱蕾認為,如今不是上學難而是過度擇校難。“以前,要求有學上, 而今天需求則是上好學。選擇學校時挑社會聲譽比較高的學校,家長們擇校的愿望就比較強烈,”朱蕾表示,上海義務教育學校教育質量是有保證的,家長應就近入 學,理性看待入學問題。“家長觀念的改變,很大程度上也會抑制學區房的非理性過熱。”
成都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也明確表示,教育部門并沒有“學區房”這類說法,學區房只是目前人們爭奪優質教育資源背景下的市場產物,它的被熱炒跟教育主管部門沒有關系。
而深圳市教育局也曾多次表態稱,“學區房”一詞只是源于房地產廣告。“市民在某學校的招生地段內居住,只是就近申請該校學位的條件之一,但從來都不是唯一條件。從2013年開始,已開始實行積分入學制度。”該局相關負責人說。
無論“學區房”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它的“被熱捧”是不爭的事實;同樣,學區差異可以是人為劃分,但學校差異是客觀存在。天價學區房被“熱捧”,學區房價格不斷攀升,背后折射的是教育資源不均衡。對此,多名專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學區房市場表現圖,來自銳理數據)
專家:實現教育均衡 政府和家長需共同努力 教育主管部門:我們一直在努力專家認為,基礎教育是普惠制,不應只向名校傾斜,破解學區房難題不僅要用“短平快”手段擴大優質資源流動,教育部門也要針對薄弱學校的問題,拿出治根治本的對策來。
南京師范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飛表示,學區房的客觀存在和房價虛高,背后的真正原因是政府的引導問題,如何將師資、管理等多 方面資源向薄弱校傾斜,讓弱校強起來,真正做到教育均衡發展,這是政府該做的功課;同時教育部門要“沉下心”對薄弱學校的問題進行研究,由粗放的教師流 動、集團化辦學向內涵方向發展,包括生源、政策、個性化的教育等方面。
如何讓弱校強起來?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孫東東認為,政府應該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師待遇,吸引優秀大學畢業生進入基礎教育行業,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這樣才能提高整體的教育水平,促進教育均衡的實現。
“實現教育均衡發展,不僅需要政府努力,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也同樣重要。”針對深圳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舉措,深圳福田區梅山小學校長劉東風認 為,拿普通學校與有政府資源、優質生源優勢的小學比較,就像和穿高跟鞋的人比高。“但其實每個學校都有自身的特色,家長應有更開放的教育理念,明確對學校 教育的需求,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扎堆擠進名校。”
對于實現教育均衡的目標,各地各級政府和相關負責部門也正如專家所期盼的那樣,一直在探索和努力:
北京市通過對外引進名校辦分校、城鄉一體化學校,采取“學區制”、“一校多址”、“教育集團”、“教育集群”、“協作區”、“聯盟組團”等方 式,拉動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廣覆蓋;自去年起,全市啟用統一的小學和初中入學服務系統,實施計劃管理,加強學籍管理,將每一個學生入學途徑和方式全程記錄, 依據系統數據建立新生學籍。今年,北京市將實現100%小學劃片就近入學,90%以上的初中劃片入學。此外,西城區、海淀區、朝陽區等多個區縣今年均對劃 片進行了調整。
今年,上海全面試行戶籍人戶分離適齡兒童、少年居住地登記入學工作。各區縣在安排入學時,按照“戶籍地與居住地一致優先”原則,先安排戶籍地與 居住地一致的適齡學生,再統籌安排“人戶分離”學生。具體統籌時,各區縣會參照適齡孩子的實際居住時間、與同住監護人的關系等因素進行先后排序。
去年開始,深圳全面推行積分入學辦法,同時啟動基礎教育工程,將在3-4年內投資近100億元,新改擴建130所中小學校,新增16.3萬個學位。
在教育配套項目方面,今年成都市主城區將在城市新興區域新增80多所幼兒園,而武侯區、高新區等還將分別新增6-10所優質小學,天府新區核心區規劃則將新增中學52所、小學94所;還有更多具有優越性的民辦學校也在加速推進。
南京市教育局相關人士稱,通過政策支持、教師輪崗、師資流動、集團化辦學等一系列措施,南京市多年以來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已取得初步效果。
今年3月,教育部召開部分大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調研座談會,教育部副部長、國家總督學劉利民在會上表示,要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沖動強 烈的城區,推行多校劃片,將熱點小學、初中納入其中,緩解“學區房”問題;深化均衡發展,提升就近入學保障力度。當月,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關于做好 2015年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全國各城市都要全面實行單校劃片或多校劃片,加快實現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其中,就近入學 壓力較大的各重點大城市(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副省級省會城市)所有縣(市、區)要于2015年實現劃片就近入學。各城市要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沖 動強烈的城區,推廣熱點小學、初中多校劃片,合理確定片區范圍,緩解“學區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