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因為一兩個品種暫時出現漲價現象,就否定藥價放開的意義。”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牛正乾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藥品最高零售限價的政策我國已執行了15年,此次改革,發改委在價格管理方面邁出一大步。
牛正乾認為,藥價新政在藥品市場尚處于市場藥品價格形成機制的轉檔期,無論是政府、藥品生產企業、經營者還是消費者都要有適應期。藥價新政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讓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藥價。
藥價改革前,藥品到患者手中一般經過3個環節“砍價”,即市場零售指導價、政府采購價、醫保支付價。取消市場零售指導價后,大部分藥品的價格仍 要經過政府采購、醫保的重重管控。即使是專利、獨家藥品,也不可能因市場優勢隨意報高價,政府明確將通過公開透明、多方參與的談判機制促使其形成合理價 格。“降價并不是改革的目的,而是讓藥價回歸合理空間。如何讓患者看得起病、獲得科學合理的治療,才是包括藥價改革在內的醫療體制改革的關鍵所在。”
不少專家都認為,放開藥價僅僅是醫療改革的開始。目前藥品價格越高,醫院加成收益就越多。如何切斷“以藥養醫”,如何讓醫保在藥品價格中發揮作用,讓消費者享受到更多實惠,還需要配套設計。
據不完全統計, 2013年中國醫藥市場規模約1.15萬億元,醫院市場的藥品銷售規模9423億元左右,零售藥店市場規模2040億元左右。也就是說,患者在醫院購買藥品占據藥品總銷量的82%,而醫院能賣什么藥、賣什么價格,又取決于政府部門把控的招標中心。
在以藥養醫機制未破除、醫院績效和醫生薪酬制度改革未能突破、醫生的身份定位問題未解決的背景下,通過在藥品價格上取消限制,反而可能助推醫院 只賣高價藥,誘導醫生只開高價藥。“招投標機制、醫保支付制度,這兩大領域的改革如果不配套,所謂‘放開藥價’對于藥品市場的良性競爭,作用有限。”
要讓低價藥進入尋常百家,還需加快醫改,讓醫院愿意采購、醫生愿意開方,將生產、醫院、銷售整個環節打通。加快推進醫保付費方式改革,調動醫療 機構優先使用低價藥品的積極性。藥品采購也應增強醫療機構的參與度,以優惠價格鼓勵醫院批量采購低價藥,以優質服務確保低價藥配送及時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