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今年建40-60個居家養老中心
明年底所有街道都能居家養老
今天上午,市民政局黨委書記、局長李萬鈞做客“市民對話一把手”節目時透露,今年本市將再建40-60個居家養老中心,同時對于市民關心的所有公辦養老機構是否都會轉成民辦進行了現場答疑。
李萬鈞表示,從去年開始,本市逐漸調整養老發展戰略,從過去注重建設大型養老機構,轉為以居家養老為重心。“因為全社會有90%的老人其實 需要的是居家養老,養老問題在家就能解決,就能減少社會建設養老院的負擔。”這種居家養老中心就在老人所居住的街道社區里,目前全市已經建成了100多 個,今年計劃再建設40-60個,到明年年底可以完成200多個居家養老中心的建設,實現所有街道全覆蓋。
李萬鈞說,老年人養老最大的需要其實就是吃飯、生病后的護理、看病三大方面。在老年飯桌方面,今年政府將投入幾千萬元,專門扶持大型餐飲企 業,包區包片,解決老年人用餐問題。有的采取送餐車的形式,有的開辦餐飲點,有的還能直接送到老人家里。與此同時,老人在老年飯桌吃飯,政府還有一定的補 貼。李萬鈞舉了個例子,比如一份10元的飯,政府補貼4到5元。
護理員從哪兒來?
今年將成立
護理員學校
數據顯示,目前全市有養老床位12萬張,平均以每年一萬張的速度建設著,但李萬鈞透露,這些養老床位的空置率在60%左右,略好于全國的不 足50%的現狀。“養老床位建設速度快,也來帶了問題。”李萬鈞解釋說,一方面這導致了養老機構軟件水平跟不上。“比如護理員,現在就很難招,需求量大, 水平卻參差不齊,城里服務好價格合適的供不應求,郊區護理水平和規范水平低,所以空置率就高。”李萬鈞透露,從今年,市民政局將成立專門護理員學校,統一 招收護理員,對其進行培訓后再分配到各個養老院,并且支持品牌養老院輸出管理規范和標準,鼓勵連鎖經營,帶動養老機構軟件水平的提高。另外,對于郊區養老 院來說,原來政策上不允許對外開放,他們只能承接五保老人以及本鄉鎮的老人,“這類人群少,所以空置率較高。”市民政局目前正聯合市發改委進行調研,準備 對鄉鎮養老機構進行統一改造和提升,對社會開放。以后鄉鎮養老機構不僅能接收困難老人,也可以承接社會上的老人入住。“其實這些養老機構大都在青山綠水的 地方,環境不錯,缺的是硬件水平提高,如果老年人入住醫保、養生能銜接上,也能提高入住率。”
補貼刷卡打折都能辦
北京通明年年底
全部發放完成
從今年1月1日起,本市老年人原來使用的紙質“養老(助殘)券”逐漸更換成“北京通—養老助殘卡”,這張卡不僅是養老服務補貼額度賬戶,還能實現金融借記賬戶、電子現金賬戶、預置計次免費乘公交車、游覽公園刷卡功能等。
李萬鈞說,“北京通”的發放分三步走,第一步將發放給50萬80歲以上的老人;第二步發放給65歲以上的老人,涉及165萬人左右,今年年 底力爭實現;第三步對6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預計明年年底完成。“北京通”與銀行卡一樣,一卡多用,除了進公園免費乘車,免費參觀博物館等文化娛樂機構, 還是老年人的打折卡,拿著這個卡可以到指定的超市、餐廳消費,持卡打折。即使是老人的親人,拿老年人的卡同樣可以打折,真正體現“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京津冀協同養老
高碑店正在建
30萬平方米養老社區
李萬鈞表示,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的要求,很多行業都要搬出北京,本市也不再建大型的養老中心,“但我給大家吃個定心丸,養老不屬于被疏 解的范圍。”李萬鈞說,養老是我們社會公共服務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重點,目前需要養老服務的人群在北京約300萬到400萬人。“這是改善百姓生活 的重要指標,不但不應該疏解,反而應該加強。”雖然北京不再建設大型養老中心,但可以在北京周邊建設。李萬鈞透露,在距離北京1小時車程的河北高碑店,目 前正在建設一個30萬平方米的養老社區,這里有醫院、有護理,不出社區,所有養老問題都能解決。“但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建設、床位、餐飲、護理這些補貼支持 政策怎么才能出北京,延續到河北和天津。醫保政策三地也不太一樣,如果讓老人在河北天津養老,回北京看病開藥,就太不方便了。如果能打通這些‘腸梗阻’, 老人在哪兒養老都一樣。”李萬鈞說,目前高碑店在建的養老社區是試點,“我們正在研究北京這邊的政策怎么出,怎么重點支持,如果這個試點成功,北京周邊地 區都可以‘照方抓藥’。”
誤解求證
公辦養老機構
不會都轉民辦
市民政局曾表示,從本月起,本市的公辦養老機構將逐漸轉為民營。“難道所有的公辦養老院都要變成民營?轉了之后會不會漲價?或者為了降低成 本,會不會降低服務質量?”有市民對此提出疑問。李萬鈞解釋,并不是所有公辦養老機構都會轉成民辦。“為什么要這么改?雖然我們看到了一些好的公辦養老機 構門口排大隊,但實際上還有相當一部分公辦養老機構的空置率非常高。”李萬鈞說,因為體制死板,接收人群固定,運營機制不靈活,這些公辦養老機構勢必要走 進“死胡同”,比如鄉鎮一級的養老機構,公辦機構如果辦得好,就沒有必要轉。因此,即將轉成民辦的都是經營有困難的,“既能引進民間資本和智慧,又能提升 養老機構品質,何樂而不為呢?”李萬鈞舉例,政府在大興投資建成了一家擁有400多張床位的養老機構,并且通過招投標引入北京一家五星級民辦養老機構承接 運營。“老人的擔心,政府都已經想到了,民辦之后價格不會跟著大幅度上漲,因為是政府投資建設,對價格、入住人群都有一定的控制。”李萬鈞說,政府規定這 家養老機構20%的床位要專門接收低保、低收入老人,80%的床位接收失能失智老人,價格也會控制,不會出現漫天要價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