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未來海綿城市如何讓我們“看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

2015-10-18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蒹霞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源自《詩經》的這組佳句形象描繪了古關中平原的濕地風景。以西安為核心的關中平原,自古以來就以氣候宜人著稱,西安更曾經擁有“八水繞長安”的美譽。

  但在時代變遷中,關中平原受自然和人為的雙重破壞,河流水量嚴重枯竭,甚至一度出現水荒現象。如今,在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中,陜西西咸新區“引水潤城”,正為人們恢復古關中平原“八水環繞、湖光山色”的景象。

  對于過去傳統粗放式城市建設模式下形成的水體破壞,西咸新區努力進行生態修復,先后啟動了區域內渭河、灃河、涇河綜合治理工程,使其恢復行洪、蓄水等生態功能。

  西咸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軍說,西咸新區利用區內山川河流、104平方公里大遺址保護區和基本農田構建城市綠色基底。新區僅有三分之一的面積用于城市建設,三分之二劃定為農田、生態用地等禁建區。

  在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的規劃圖上,一條6.8公里長的綠色長廊從城市規劃核心區穿城而過,顯得格外醒目。

  “我們將中央雨洪系統植入城市綠廊,整體下穿城市道路,構成‘海綿城市’體系。大雨時如果雨水來不及在路邊花壇和綠地收蓄,就會通過排水管進入 中央雨洪系統,實現區域性雨水匯集、凈化、調蓄、溢流功能。”西咸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灃西新城管委會主任劉宇斌說,“說白了就是設置了未來城市的凈化空氣 和水質的‘綠肺’和‘綠腎’。綠廊既是城市綠色景觀帶,又是城市雨洪調蓄系統,還是動物遷徙、城市通風的重要通道,廣大市民的休憩氧吧。”

  視線轉到大西南,正在創建中的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區——貴州省貴安新區內,梯田、茶園和櫻花林交錯隨山勢起伏,湖畔小憩,讓人忍不住想扎進清澈的湖水里暢游。生態高度敏感的喀斯特山區呈現一派山蒼木秀、水活石潤的田園氣息。

  豐富的天然“海綿體”、建立一體化的海綿城市體制機制、融入海綿城市理念的規劃建設、創新管理體制和開發模式,是貴安新區建設“會呼吸的生態新城”的四大優勢。

  貴安新區規劃建設局負責人周鑫楊說,新區內有109條中小河流、5個主要水源湖庫,濕地面積占24%,地表河流域面積占80%,為建設“海綿城 市”提供了必需的“海綿體”。新區堅守保護好山水湖村等原生態要素的底線,提出讓山頭、河流、湖泊、水塘、地下泉眼都成為珍貴“名片”,是從傳統城市改造 自然到海綿城市順應自然的必然要求。

  在貴安新區月亮湖,記者目睹了生態砂基透水及雨水收集系統的建設過程。運用“微米級孔隙透水”與“生態透氣防滲保水”等技術,工程技術人員在開 闊區域設下凹式綠地、卵石滲井。貴州貴仁生態砂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付春江說,“遇到雨天,雨水將被立即吸收并滲透進土壤,補充地下水源。經過生態砂基透 水系統物理和生物凈化后的雨水水質可以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每年可將11.8萬立方米的道路雨水排放到月亮湖城市濕地公園,以達到疏浚地面排洪壓力,減輕 城市熱島效應,實現雨水資源再生利用的目的。”

  西咸新區和貴安新區不僅海綿城市相關建設全面鋪開,還不約而同把目標定位于“讓城市回歸自然,使水源得以涵養,使田園得以保存”。

  貴安新區規劃構建了“五區為底、八廊通聯、山城相嵌、景觀通貫”的生態綠地系統,采用組團式空間布局,不“攤大餅”,只“蒸小籠”,探索山水城融合、產城景互動、文化特風貌新、生態美百姓富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驅車前往貴安新區紅楓湖畔的馬場鎮松林村,一路青山環繞,綠水相依,不時有飛鳥從車窗外掠過。建設“守望林”“守望寨”“守望田”,做“紅楓湖守望者”是當地村民定下的發展路子。

  松林村村支書李博陽說,立足臨湖的地理優勢和環境要求,他們正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特色旅游和村落改造,將植樹造林、綠化貴安與松林村的長遠發展結合起來,打造生態保護樣板村、特色旅游實踐村。

  “率先啟動的‘守望林’項目中,清華大學師生在紅楓湖畔種植林木,并規劃建設一個觀光旅游、體驗農耕文化、參與植樹造林的主題公園。”李博陽說,未來兩三年內,清華林沿湖一線將全部種滿樹木,覆蓋1000畝,真正把松林村打造成守土護水的排頭兵。

  建設中的西咸立體城市規劃在建筑的室外天臺和屋頂植綠種菜,打造屋頂農業和垂直農場,把田園搬入城市。正在規劃建設中的灃西新城絲路風情鎮,在 四個小鎮組團圍合下,城市中心保留了2070畝的農田和一個原始村莊,未來將實現“人在園中,園在城中,城在田中”景象,“看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將近 在眼前。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