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來是新年,從天津來到北京玩的中學生成銘學了一門新手藝——抖空竹。這種北方民間傳統玩具因其內部空心有竹笛,故名“空竹”,是北京廟會的一大特色。
“前腿弓、后腿繃,猶抱琵琶半遮面,跟我一樣抖起來!”60多歲的老藝人邸士寶推著一輛三輪車,在琉璃廠東街的胡同口擺攤賣空竹,吸引了許多觀眾現場求學。老爺子握著成銘的手,拿起一個紅色的空竹,帶著他一起耍起來。
從左手到右手,從低處翻飛到高處。玩到要緊的環節,他一手高舉過頭頂,嘴里蹦起了外文:“One(一),Two(二),Three(三),照相機準備!”圍觀的人群里掀起一陣笑聲,在這個揮灑自如的老藝人手里,空竹仿佛有了生命一般。
作為北京歷史上八大廟會之一,廠甸廟會歷史悠久,其最具地方特色的三件寶就是:空竹、風車、糖葫蘆。在年過六旬的趙先生的記憶中,廟會就是舉著糖葫蘆看表演。廟會上的糖葫蘆和平時不同,是用荊條穿成一米多長的大串兒,被沉甸甸的糖葫蘆壓成彎兒。
在邸士寶的記憶里,地道的老北京年味兒是空竹的響聲,伴隨著紅墻綠瓦,胡同里孩子的嬉笑聲一起出現。他家曾住在云集了京城知名木匠的魯班胡 同,專攻空竹制作。如今空竹不僅是木制,還有物美價廉的塑料、橡膠制品,表演方式從街頭巷尾走上舞臺。不過,他并不喜歡一些晚會上的空竹表演——因為它不 會響,空竹怎么能不會響呢!
在大柵欄的老居民師先生看來,不會響的空竹也很好看。已經從胡同里搬走的他,特意來廟會尋找兒時的記憶。他在廟會上看到,一群北京雜技團的 小姑娘表演高難度的“抖空竹”,連連拍手稱贊。“過去的廟會,許多老百姓聚在一起抖抖絕活兒,比較業余。如今的表演都是專業的,更精彩,別有一番新氣 象。”他說。
在他看來,今年的廠甸廟會有上個世紀60年代天橋的派頭,處處都是表演,商業氣息淡了,傳統文化濃了。“耍猴的、說書的、抖空竹的……演完一場有人端個小盤子出來,每人需交幾分錢。”他回憶道。如今在廟會上翻花、風箏、臉譜等“非遺”表演,和過去有點像。
正在大家沉浸在過去的時候,一對年輕的情侶圍過來,女孩拿起紅色空竹愛不釋手,男孩卻攔住她說:要拿竹子做的,因為那是用“豬油膘”粘的。 邸士寶一聽,顯得高興極了,立刻把手里的空竹放下。他從三輪車里翻出一個盛放半透明顆粒的小罐子,興奮地對圍觀的人說:“看,這就是豬油膘——自己熬的膠 水——地道的老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