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井陘拉花:把年味兒扭到北京城

2016-02-11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初一至初五,來自河北井陘拉花表演隊的20多位年輕人每天都會登上龍潭廟會的舞臺,為首都市民和各地游客表演這項歷史悠久的國家非遺項目。

    鼓樂聲響起,20余名表演者或舉花傘、或搖彩扇,扭臂、翻腕、抖肩、塌腰、撇腳……一招一式間,極富民間韻味。正月初二一早,北京龍潭廟會的花會舞臺四周,便被游客們圍得滿滿當當。

    吸引大家伙兒的這種表演,叫井陘拉花,產生并流傳于河北省井陘縣境內,是一種當地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2006年,井陘拉花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對井陘拉花來說,男女對舞最有意思。男演員身著藍色馬甲,女演員則穿一身紅;男演員左手撐著花傘,右手舉著粉紅色絹扇,而女演員左手拿著手 絹,右手擺動綠色絹扇。一對對兒的“紅男綠女”,跟著音樂節奏,屈膝抖肩,你來我往,絹扇花傘上下翻飛,喜慶有加,引得臺下掌聲連連,不少觀眾都掏出手 機、相機拍照留念。

    短短五六分鐘的表演,打動了臺下不少觀眾。梁先生是老北京,打小兒就逛廟會的他,觀賞井陘拉花還是頭一回,“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來自河北的 特色民間藝術表演,可真不錯。感覺逛廟會不光是看個熱鬧了,還能品味出民俗文化的味道!”和梁先生一起來的還有從杭州遠道而來的他的岳父、岳母。久居江 南、特意來京過年的周女士全程舉著手機錄像,“這種舞蹈里有幾個動作很有韻味,我要把它改編一下,給我們老年舞蹈隊添一支新作品。”

    “剛才的演出不錯,但有兩點還需要加強,一是動作要更舒展,二是眼神要更生動,學會和臺下觀眾進行交流……”演員們剛下場,領隊許益平就忙不迭地點評,并提出了指導意見。從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五,他帶領的這支井陘拉花表演隊,每天上午及下午都會獻上一場演出。

    “井陘拉花的看頭就在于‘扭’,我們縣有一句俗語,‘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都會扭拉花’。拉花就是井陘的代名詞,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到最 好。”許益平說,這次帶來的25名演員都是經過層層挑選的精兵強將,其中不少人還參加了去年在國家大劇院舉行的京津冀市民新春聯歡會,“我們派來的都是帥 小伙兒和漂亮姑娘,希望給北京觀眾最高水平、最原汁原味的演出。”

    這支井陘拉花表演隊的演員都在20歲左右,不少人是第一次來北京。18歲的梁紹說,雖然沒能和父母在家過年,但來到向往已久的北京還是令他 非常興奮,“過幾天,我們會一起去參觀天安門廣場和鳥巢。這次坐高鐵來感覺特別方便,以后有機會,我要帶爸媽到北京來旅游。”作為隊里的臺柱子,22歲的 許夢麗已經是第三次來北京演出了,在河北上大學的她感到來北京旅游、購物都十分便捷,“平時我也常來北京玩兒,感覺對北京越來越熟悉和親切了。”

    龍潭廟會組委會負責人魏瑞峰介紹,今年廟會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八檔優秀民間花會,其中來自河北的井陘拉花和滄州舞獅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 遺產。此外,龍潭廟會還專設了曲藝舞臺和雜技舞臺,邀請天津的相聲演員和河北的雜技藝人登臺獻藝,展現京津冀地區豐富多彩的曲藝文化。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