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文化市場司于8月1日至7日對15個省份開展暑期文化市場暗訪。暗訪結果顯 示,網吧接納未成年人現象依然存在。記者近日調查發現,暑期這一現象在局部地區呈“抬頭”之勢。一些網吧盡管高懸“未成年人禁止進入”標志,但室內未成年 人依然扎堆,城鄉結合地帶、鄉鎮成網吧違規經營的“重災區”。
“未成年人禁入”標志如同虛設
“這局MVP(每局游戲表現最好的玩家)我拿定了!”7月27日晚 21時許,在江西新余市渝水區抱石大道上的“勇士網吧”內,一位學生模樣的孩子一邊操作著游戲中的角色,一邊與身旁的同學交流。他告訴記者,下學期自己就 上初中了,這個暑假沒有作業,他常約朋友到網吧玩游戲。
這家網吧位于市中心。記者繳納十元押金后,在未出示身份證的情況下就 獲得一張注明“激活卡”的小紙條,上面寫著一個名為“劉蓉”的身份證號碼。記者注意到,雖然門口掛著“未成年人禁止入內”的標志,但網吧內約20名上網者 中有九成看上去像未成年人,他們正三五成群地玩著不同游戲。
這一現象并非個例。羅秋是江西南昌市羅家鎮“小小網吧”的常客,他 說,工作日的傍晚時分和周末,這里就變成孩子們的聚集地。“很多孩子結伴來上網,玩上一兩個小時的游戲才離開。”羅秋說,未成年人保護法規明確不允許未成 年人進入網吧等場所,但有的網吧經營業主似乎熟視無睹。
一些地方農村的情況更令人擔憂,相比于城市有網絡經營許可證的正規網 吧,農村網吧多為“黑戶”。在新余市分宜縣鈐山鎮防里村,記者在村小賣部找到了一間大約5平方米左右的上網室。屋內電線雜亂,只有一個入口和一扇窗,未見 其它消防設施,三個打赤膊的小男孩正擠在這里玩游戲。在讀高中的男孩歐陽成(化名)說,自己在家里也能玩,但同學家沒有電腦,所以才來這里。
記者發現,網吧經營者很少核實上網者的身份信息,只要來者表示未帶身份證,經營者便拿他人證件代刷幫其上網,實名上機也就成為“紙上空文”。江西省文化廳市場處一位工作人員坦言,綜合基層執法人員反映,各地網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接納未成年人上網的現象。
網吧業主明知故犯為哪般?
事實上,文化部在2010年就下發了《關于加大對網吧接納未成年人違法行為處罰力度的通知》,其中規定:網絡經營場所一次性接納3名及3名以上未成年人,一年內2次接納2名以下未成年人的網吧,將被吊銷《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那么,此類現象為何屢禁不止?記者調查發現,商家唯利是圖、基層部門監管不力、未成年人有上網需求等,成為未成年人頻繁出入網吧的原因。
江西省文化廳市場處處長劉小平介紹,未成年人對網絡的探索欲比成年人更強烈。“他們選擇去網吧,一是因為那里網速快,二是喜歡一起玩的氛圍。”
基層文化執法也存在短板。劉小平說,縣一級的文化執法隊配置不超過10人,監管范圍還包含農村地區;縣級文化執法大隊同時還負責“掃黃打非”等工作,日常監管存在難度。
但專家認為,基層執法力量相對欠缺,不能成為執法不力的理由。在采訪中,有網吧業主坦言,雖然執法部門會定期巡查,但不會全天蹲守在網吧,平常也是接到舉報才來。
還有基層執法人士透露,個別地方的執法隊存在靠罰款維持運轉的情況,有的網吧一年上繳5000元左右的罰款就能“保平安”,免于停業、吊銷經營許可證等行政處罰。
規范網吧經營宜疏堵結合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網吧經營是否規范,與當地政府的重視程度緊密相關。在南昌、新余兩地,一些之前經過媒體曝光的網吧已難尋未成年人身影;但與之鄰近的未曝光網吧,仍有未成年人在上網。
新余市民鄒自齊的孩子在初中時因沉迷上網影響學業,后來他義務去網吧勸離學生。但他發現,只要自己離開,被他勸離網吧的學生們又會溜回來。“關鍵還是要職能部門切實承擔起責任,嚴查到底,不能讓網吧害了下一代。”
還有受訪對象表示,在加強監管的同時,也應正視未成年人的合理上網需求,對其進行引導。華東交通大學心理咨詢中心負責人舒曼說,偏遠地區或留守兒童較多的地方,未成年人進網吧的現象會更嚴重。“既有執法部門鞭長莫及的因素,也存在家庭監管的缺失。”
舒曼認為,網絡是時代進步的產物,未成年人上網需求也應滿足,特別是在暑期,家庭應發揮更關鍵的引導作用,使網絡成為未成年人獲取信息、增長見識的渠道。
劉小平建議,變治理網吧為治理上網環境。如網吧可開辟未成年人上網專區,或通過技術手段凈化網絡空間,合理引導未成年人上網。“一些農村留守兒童和城市困難家庭兒童沒有上網條件,不應該讓他們輸在網絡的起跑線上。”
記者了解到,文化部已計劃在江西3個縣進行留守兒童健康上網試點工作。試點縣將選擇條件允許的網吧,建立集學習、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留守兒童健康上網專區,重點在準入、內容、時間、監管等方面給予強化,確保為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上網服務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