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月6日),北京市人大召開“養老設施建設”專題座談會,相關部門透露,本市 將在通州試點建設“職住一體、多代共住、醫養結合、持續照料”的新型適老社區,并納入保障房建設范疇。與此同時,老舊小區樓房加裝電梯試點實施方案已經確 定,年內城六區將加裝不少于24部電梯。另外,部分北京市屬國企也利用自有房屋土地參與養老設施建設,目前本市10家國企參與建設的養老項目中已有15個 投入運營,提供床位2377張。
城六區老小區年內加裝24部電梯
到2015年底,本市戶籍60歲及以上老年人313.3萬人,約占戶籍總人口的23.4%,養老床位缺口呈現逐年遞增態勢,對社區居家養老的需求尤為突出。
據市住建委委員趙成介紹,市住建委及多個部門推動多年的老舊小區樓房 加裝電梯工作,目前已經有了試點實施方案。據介紹,今年內城六區計劃加裝不少于24部電梯,每個區4部,試點資金以房屋所有權人自籌為主,市財政補貼電梯 購置和安裝費用的40%,24萬元封頂。
依據試點實施方案,增設電梯部分不計入原樓房建筑面積,不變更原房屋 產權信息。試點項目簡化審批流程,不辦理立項、用地、規劃、消防和施工審批手續。試點工作由城六區政府相關部門具體組織實施,對于居民利益難以協調的問 題,應當依法通過民主協商形成合理可行且兼顧各方利益的改造方案。
趙成表示,目前海淀區和石景山區已經初步確定了改造一項。市住建委將會同規劃、質監、民政等部門督促、指導各區加快推進試點,力爭9月底前確定試點項目,年底前完成改造工作。
老齡家庭保障房將實現應保盡保
建設適老社區試點,有利于推進中心城區人口疏解,有利于提高養老、醫 療公共服務質量。市住建委委員趙成介紹,今年初,城市規劃建設領域改革小組將建設醫養結合適老社區納入年度重點任務。市住建委會同規劃、國土、民政等相關 部門初步明確了適老社區建設模式,試點規劃選址等工作意見,明確在城市副中心試點建設“職住一體、多代共住、醫養結合、持續照料”的新型適老社區,納入本 市保障性住房建設范疇。
據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市自2007年開展保障房建設以來,已 經積累了大量的申請人和居住人數據,今后將對老年人、年輕人等不同人群有針對性地建設保障房項目。今年,本市在大興高米店等3個公租房項目試點“老年家庭 與子女家庭就近選房”,為居家養老提供支持,共有6戶家庭受益。
趙成表示,本市優先保障老年人基本住房需求,將60歲及以上老齡申請家庭全部納入各類保障性住房優先分配范圍,符合廉租條件的老齡家庭實現應保盡保,其他老齡家庭平均縮短輪候時間1年左右。
實物保障之外,本市還通過政府提供市場租房補貼的方式,支持符合條件 的家庭通過租賃市場房源解決住房問題。截至目前,廉租家庭申請保障性住房基本做到應保盡保,經適房家庭配售5868套,限價房家庭12680套,公租房家 庭(含實物廉租住房)配租2049套,顯著改善了一大批老齡申請家庭的居住條件。
非營利養老機構可享租金優惠政策昨天,市規劃國土委副主任謝俊奇介紹,在政府無償將公有設施提供給社會組織和企業管理運營、建設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等方面,本市已制定相關支持政策。
對于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利用存量建設用地從事養老設施建設,涉及劃撥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租賃)或轉讓的,在原土地用途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可不改變土地用途,允許補繳土地出讓金(租金),辦理協議出讓或租賃手續。
謝俊奇說,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在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內增加非營利性養老服務設施建筑面積的,可不增收土地價款。若后續調整為營利性養老服務設施的,應補繳相應土地價款。
至于企事業單位、個人對城鎮現有空閑的廠房、學校、社區用房等進行改 造和利用,興辦養老服務機構,經規劃批準臨時改變建筑實用功能從事非營利性養老服務,且連續經營一年以上的,五年內可不增收土地年租金或土地收益差價,土 地使用性質也可暫不做變更。
>>相關
國企開辦養老機構仍存在政策難點
市國資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國企參與全市養老服務,在項目建設和經濟效益方面都存在問題。
原址改造項目中原有房屋及土地性質難以變更;改造工程完成后,經營登記注冊、消防驗收等難以進行,企業獲得養老運營資質比較困難;新建項目中,大部分土地需要改變性質,土地出讓成本大,對于微利的養老企業來說難以承受。
這位負責人建議,相關部門在養老設施項目建設的控規調整,對現狀項目 改造的土地用途調整和登記驗收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并探索研究差異化地價政策,充分調動企業參與養老設施建設的積極性。同時,建議相關部門探索研究合理的 補貼方式,降低養老機構運營成本,充分調動物業產權人參與養老服務工作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