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曾經因行政區劃各自為政的京津冀三地首次納入一張規劃藍圖上,從城市布局、功能定位、產業分工等方面都面臨重新調整。
為記錄這一重大歷史進程,京華時報去年同步推出了“十城記”系列報道,關注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后,10個富有標本意義的城市(城區、城鎮)因規劃而發生的變化,并關注這些變化帶給人們生活的改變。
如今,一年過去。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對于京津冀這片面積接近22萬平方公里土地,又有哪些變化正在漸次發生?還有哪些問題亟待 解決?為此,京華時報再次啟動“十城記”系列報道,從產業疏解、醫療合作、交通規劃等不同的領域切入,記錄和觀察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一年多來,不同城 市(地區)取得的成就和變化。
今天的開篇之作,我們關注市場疏解。從北京到滄州,有214公里,乘坐最快的高鐵,只需要51分鐘。這個武術之鄉,曾經依靠石油化工、管道裝備 及冶金、機械制造等主導行業快速發展,成為河北三大沿海城市之一,GDP在全省排名僅在唐山和石家莊之后。如今,作為京津冀一小時經濟圈上的重要成員,滄 州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上,正發揮著日漸突出的作用。
一年前,伴隨著北京中心城區商品交易市場疏解啟動,北京商戶邊立明、代碧云、李國用三人,離開自己奮斗多年的北京,踏上了214公里外的滄州土地。
“像是從花盆移到了地里”
◎人物:邊立明
◎年齡:36歲
◎身份:原聚龍服裝商貿城商戶
“剛聽到風聲那會兒,正是我們最熱鬧的時候。”
9月9日,邊立明正坐在自己河北滄州西二環邊一間60平米的新商鋪里跟記者聊起自己外遷的經歷,言語中仍透著些許不舍。10天后,她的商鋪將正式營業。
市場疏解風聲起
邊立明說的“風聲”,是指兩年前,早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還未正式確定為國家戰略時,北京就已開始啟動疏解非首都功能。2014年,北京拆除中心城區各類商品交易市場36個,升級改造34家。邊立明所在的動批商圈,也不斷有商戶傳言:“很快就要輪到動批了。”
2006年,新婚不久的邊立明和丈夫一起來到北京打拼,第一站就選在了位于動物園服裝批發商圈的聚龍商城。“那個市場就是我們養起來的。”如今說起這段,她仍然難掩自豪之情。邊立明和丈夫是第二批入駐聚龍商貿城的商戶,靠著七八平米左右的檔口,慢慢站穩了腳跟。
一開始,邊立明以做外貿牛仔為主,后來開始漸漸外貿轉內銷。自己聯系外貿廠家,自己注冊品牌,聯系工廠生產。
傳出要疏解的消息后這一年,邊立明總能聽到客戶詢問外遷的消息。盡管當時的生意很不錯,但邊立明已經開始未雨綢繆。按照正常的計劃,邊立明一季 會準備四五十種不同的服裝版式,但得知疏解的消息后,邊立明把版式減少到了大約二三十種。“當時確實流失了一部分客戶。”邊立明說。
轉向滄州尋機會
2015年年底,聚龍市場關停。起初,邊立明想把攤位轉到附近的世紀天樂,但最終暫時在萬榮找到了一處倉庫存儲貨品。同時,她開始了各種考察之旅。在反復考量了北京周邊的幾個市場后,邊立明最終選擇了滄州。
對她來說,選擇滄州,主要是看中了這里成熟的市場。此前,邊立明也曾去過其他地區,石家莊、天津、保定,她和丈夫都挨個去考察,但看來看去,總覺得當地的市場環境難以令她滿意。
“有的是市場不夠成熟,客流難以保證,很多熟識的商戶去了以后發現,生意很難做下去,所以后來又走了;還有的則是市場貨品相對比較低端,還有的物流沒那么發達,周邊的配套設施也不夠完善。”
相比之下,位于滄州西部新城的明珠商貿城,將近38萬平米的商業營業面積,以及里面已經入駐的4000多家本地商戶,都讓邊立明眼前一亮。
“養一個市場很難的。”經歷過聚龍的成長過程,邊立明深知這其中的不易。與此同時,商貿城給出的兩年免租金的政策,也省去了不少后顧之憂。畢竟,如果繼續留在北京,每月2萬多的房租,也不是小數目。
盡管目前還不能完全確定自己的商品是否能夠適應當地人的需要,但邊立明說,“大不了就是我換風格來適應這個市場,只要這個成熟的市場在,就沒關系”。
期待市場再聚合
邊立明的客戶大多來自東北。邊立明坦言,目前跟隨她來滄州的客戶確實不多,畢竟自己的新商鋪剛開業不久,加之原先的世紀天樂等其他批發市場尚未搬遷,她也理解,客戶不可能只為了拿自己一家貨,就專程跑一趟滄州。
但她還是認為,經過自己的考察,滄州市場仍然蘊含著無限商機,同時她也期待,等再過段時間,附近的批發市場完成整體疏解以后,曾經的客戶自然會來到滄州。
“分散對我們商戶來說不是好事。”在邊立明看來,此前北京的幾個批發市場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集聚,客戶來到市場后,想要 的各種貨品基本都能夠一站式購齊。她也盼著未來能夠有更多的商戶整體搬遷到滄州,畢竟北京不搬,大家很難集聚,客流還是會分散,“大家抱團生意也更好 做”。
“原來在北京,感覺像是在花盆里,總要時刻準備著移動,現在到了這兒,像是從花盆移到了地里,不用再考慮搬來搬去的了。”盡管目前仍在摸索階段,邊立明仍然充滿了希望,期待著自己能夠在這片更大的土地里,繼續“生根發芽”。
“這是我想要的生活”
◎人物:李國用
◎年齡:38歲
◎身份:原動物園批發市場商戶
其實早在三四年前,李國用就動過離開的心思。
當時的他在動物園批發市場擁有一間商鋪,經過6年多的經營,自己的服裝生意做得風生水起,15平米大小的店鋪每天擠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客戶。
“身心疲憊。”他這么形容自己此前在北京的狀態。盡管客流量巨大,但異常激烈的競爭,也讓他想過要不要轉移到二三線城市去。
完成一次戰略轉移
2006年踏上首都土地開始,李國用做過司機,也在服裝公司打過零工,之后又受了先前服裝公司同事的啟發,來到動物園批發市場開始自己創業,慢慢有了屬于自己的店鋪。
38歲的李國用老家就在河北,盡管距離并不遙遠,但在北京打拼的這些年,他其實很少回家,一年不會超過3次。“一方面堵車,另一方面也確實忙于自己的生意,抽不出時間。”
忙于做生意,抽不出時間陪孩子,李國用把家中老人接到北京一起住,但對于北京的生活環境,家里老人也難以適應。
“如果說前些年的打拼,都算是為了生存,現在,我想應該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奮斗了吧。”李國用笑著說。
所以,聽到要疏解的消息時,李國用并沒有特別吃驚。看著自己小得略有些逼仄的店鋪,他開始覺得,換個地方也不壞。
經過多番考察,前后往返滄州三次,李國用最終選擇了留下來。在李國用眼里,滄州的地理位置很合適,這里離北京距離適中,不算太近,但也不遠,交 通極其方便,高鐵只需51分鐘,從高鐵站到如今自己店鋪所在的明珠商貿城,也不過10分鐘左右的車程,商貿城距離滄州高鐵站、西客運總站以及兩個高速路口 車程均在10分鐘左右。“我覺得這對我來說就是一次戰略轉移吧。”
多重優惠干得安心
從北京到滄州,店鋪的面積從15平米變成50平米,看著敞亮的新店鋪,李國用的心情也好了不少。“以前的店鋪太小,3個人進來就站不開了。”李國用也算過,在這里的前兩年免交租金,在保證不虧本的情況下,純成本一年能節省15萬左右。
除了成本上的大優惠,商貿城經營者——東塑集團董事長于桂亭也給李國用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來滄州之前,李國用得知,明珠商貿城雖然已經開業兩 年,但一直處于虧損經營的狀態,每年都需要于桂亭自己往里“貼錢”。原因就是,自商貿城建成開始,就對全部商戶實行免收租金的政策,如今這一政策也順利延 續到了北京商戶身上。了解到這一信息后,也讓李國用得以放心選擇了滄州。
做生意的人總離不開考慮市場。前天新商鋪第一天試營業,店里就有了2000多元的營業額。“我根本沒想到。”李國用說,由于自家商鋪附近的店鋪都在裝修,噪音很大,他預計不會有什么客人來,沒承想,進店的客人成交率還是挺高。
李國用一直很擔心的孩子上學問題,在這里也得以順利解決。如今,他的孩子已經在滄州市最好的一所小學上了三年級,李國用也已經申請購買商貿城附 近的公寓。他開心地說,作為一項重大優惠政策,商貿城為北京商戶預留了一部分公寓樓,北京商戶可以以低于市場價近一半的優惠價格購買。“現在住處離店鋪也 近,孩子的學校也不遠,工作的同時也能夠更方便地照顧孩子。”
原先在北京,李國用總是忙于應付批發客戶,對于零售的關注幾乎為零。但來到滄州畢竟時間不長,為了盡快擴大自己商鋪的客源,李國用也開始認真接待進店的零售客戶。“慢慢來吧,還是會以批發為主。但不管怎么說,我相信現在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心里總是會有落差的”
◎人物:代碧云
◎年齡:36歲
◎身份:原大紅門批發市場商戶
2009年來北京之前,代碧云已經輾轉了海南、廣東幾個不同的地方。都是做服裝生意,北京卻成了她事業的福地。來北京3年后,她就在大紅門商圈 擁有了兩家服裝店鋪,每年還會在百榮市場短租兩個月的商鋪,專做當季的棉服。大紅門市場疏解后,代碧云幾經輾轉來到了滄州,一切從頭開始。
初到三線城市有落差
和許多商戶一樣,2014年,代碧云得知了要外遷的消息。接下來去哪兒?她也開始思考。
要不要回廣州?不少朋友來勸代碧云回廣州繼續做服裝。也有人勸她留在北京,轉行做別的。她一時也拿不定主意。在外漂泊這些年,她自己倒覺得還好,可是一想到跟著自己來回折騰的女兒,代碧云就覺得于心不忍。“之前在北京,我女兒兩年內一共換了4個幼兒園上學。”
一開始,代碧云并沒有注意到滄州,而是在河北另一個城市選擇了一處商鋪,“感覺當時也是隨大流吧。”但經營了沒多長時間,就轉讓給了其他人,她又重新開始考察,最終選擇了市場更為成熟、配套設施更為完善的滄州。
初來滄州,免不了有各種不適應。代碧云也曾經滿腹委屈,即使自認為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在初到滄州的日子里,代碧云也不可避免地感受到過一些落差,甚至還想過再到別的地方去。
“畢竟是從一線城市到了三線城市,心里總是會有落差的。”代碧云說,離開北京前,她還和朋友聊到過這個話題,來到滄州以后,果然感覺到難以適應,為此甚至還和母親鬧了幾次別扭。
商戶期待涅槃重生
“跟北京相比,這里的節奏要慢很多。”代碧云說,不管是在路上開車,還是商戶來拿貨,都讓她覺得比北京要慢一些。
滄州本地的客戶大都說方言,“滄州話比較直,有的時候聽起來感覺像是在吵架似的。”代碧云說,一開始,因為語言溝通上的差異,難免會與客戶有些 誤會。好在,時間久了,自己也就慢慢適應了這些,也逐漸感受到了滄州人的淳樸、實在,她的情緒也逐漸好起來,不再整天想著換地方。
做生意總會遇見各色人等,有時出現一些小糾紛也在所難免。代碧云來到這里以后,也曾有過兩次遇到“不那么講理”的客戶,連購物憑證也沒有,就來要求退換貨,有時代碧云一眼就看出,這貨物并不是自家出售的。
要是在原先北京的市場,管理人員會直接來進行處理,先問客戶要之前的購物憑證,可這一次,代碧云只得自己與顧客協商處理。“我也可以理解,這里有一些管理上的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慢慢來吧。”代碧云說。
代碧云經歷的種種不適應,在大紅門疏解辦宣傳外聯對接部部長楊鐵梅看來是一次“涅槃重生”的過程。楊鐵梅很理解這些商戶,他們中的不少人剛來北 京是從擺地攤開始做起,發展成現在擁有上千萬、上億資產的民營企業。在北京打拼多年成家立業,對北京經濟發展曾經做出了突出貢獻,“在他們心里,早把北京 當成自己的家。”
楊鐵梅說,自大紅門疏解辦成立以來,河北省20多個市、區、縣來與之對接,可以說都渴望“筑巢引得金鳳來”。疏解辦替商戶們考察承接地,就像是送“女兒”出嫁。
截至目前,大紅門地區共完成疏解市場20家,涉及商戶約8620戶,面積約64.8萬平米,從業人員約2.68萬人。今年大紅門地區還將疏解市場13家,涉及商戶約4275戶。這些商戶都將和代碧云一樣,經歷一次尋覓、適應、再開始的過程。
延伸
滄州的承接之路
“滄州作為京津冀一小時經濟圈的重要成員,擁有沿海臨港、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產業集聚等眾多因素,可以說是非常理想的京津城市功能疏解地和產業地。”滄州市長王大虎曾這樣評價滄州在京津冀版圖上的定位。
盡管占據天時地利,滄州的承接之路也經歷了一個過程。
一開始,京津冀簽署的13項協議,基本確定了天津濱海新區和河北曹妃甸、廊坊、保定、張家口、承德等作為京津冀一體化“主戰場”,滄州并不在其中。
變化出現在2015年。在新一輪的產業格局變動中,環京津的廊坊、保定、唐山、秦皇島包括滄州被劃入京津冀功能核心區,將優先承接北京轉移的產業。
在這之后,很多項目開始陸續落地。目前,滄州與北京合作項目485項、總投資2146億元,與天津合作項目450項、總投資560億元,與33家央企合作項目108項、總投資3364億元。
高鐵串起“一小時生活圈”
流經滄州的京杭大運河,曾是連通中國南北、承接京津的重要通道。如今,海陸空齊備的交通運輸方式,使滄州成為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一環。除了高鐵串起的“一小時生活圈”外,滄州境內7條高速公路都進入了京津冀高速路網。
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楊開忠看來,與河北其他地方相比,滄州更具有優先發展的優勢。楊開忠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保定離北京太近,如果把 保定放得過重,可能跟北京形成潛在的連片風險;而邯鄲離北京又比較遠,又在內陸;相比之下,滄州距離北京不遠也不近,是冀中南等北方內陸地區最捷徑的出海 口。如果在滄州這個地方優先并且重點培育中心城市,能最大限度地帶動冀中南和北方內地的發展。”
滄州市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于之祥也認為,就地理位置上來說,滄州可以說處在一個較為適中的距離。在他看來,固安、廊坊等地與北京的距離非常近, “北京的六環已經接近這些區域,因此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可能還是會存在疏而不解的情況。而若是其他距離更遠的地區,疏解的商戶們也不一定愿意去。”
承接不僅限于商貿服務
“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滄州打造成河北沿海地區率先發展增長極,高新區可以說是增長極的增長極。”滄州市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于之祥說。
據于之祥介紹,為了更好地融入京津冀一體化戰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滄州市高新區目前確立了節能環保、智能裝備、新材料、信息技術與現 代服務業“4+1”產業發展規劃,出臺了“四大產業”優惠扶持政策,設立了“四大產業扶持基金”和政府引導資金,以吸引更多高新技術產業落戶滄州。
如今,滄州市高新區已經成功搭建了滄州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中國國際機器人產業園、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滄州科技園、清華啟迪之星孵化基地“四 大創新創業平臺”,實現入駐中小型科技企業近300家;還先后引進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太陽能光熱、北京中自機械國際機器人、東塑新能源材料產業園、阿里巴 巴滄州產業帶、內地香港合資汽車裝備制造等一大批高科技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