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胃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在惡性腫瘤里高居第二位。更讓人擔憂的是,每年全球新發(fā)胃癌患者有100萬左右,中國占了50%。胃癌發(fā)病形勢如此嚴峻,但很多胃癌患者要么由于經濟等原因沒有及時接受治療;要么病急亂投醫(yī),沒有接受規(guī)范治療,反而貽誤了治療時機。
徐建明教授明確指出,一期、二期胃癌患者可以進行手術治療。但二期偏晚的和三期的患者,不要急于手術,而是先進行術前化療等,之后再開刀,這樣預后較好。 四期的患者除極少數可化療并考慮手術外,基本是應用靶向藥物治療和免疫治療。藥物主要是單抗和抗血管生成藥物。前者以進口藥為主,可延長生存期,但價格昂 貴,副作用大,讓患者憂心忡忡。后者如國產藥阿帕替尼,相對便宜且有慈善贈藥項目,相比起來無骨髓毒性和肝腎損傷等副作用,雖然會有高血壓、蛋白尿等副作 用,但患者生存期有明顯延長。而臨床應用上,胃癌患者接受一線、二線治療后往往生存期較短、
體力較差,為了盡可能充分發(fā)揮藥物療效,建議阿帕替尼使用時機適當前移,盡早作用于胃癌患者。
徐建明教授呼吁,胃癌被稱為“貧窮病”,患者往往經濟條件不好,因此希望國家早日把這類藥物納入醫(yī)保,減輕患者負擔,讓更多患者能夠積極治療,延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