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昨天的民間手工技藝展現場,民間手工藝人潘靜正在教小朋友們做面塑。
昨天上午,房山區迎來當地首個大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京繡、“楊家將穆桂英傳說”剪紙、葫蘆燙畫、景泰藍沙畫……近3000件手工藝術展品讓觀眾們大飽眼福。燕房地區的傳統手工藝人還首次集中亮相,現場展示27項老北京民間傳統手工技藝。
在 玻璃內畫展臺前,70歲的王明手拿一根只有銅絲粗細的自制毛筆,伸進瓶口只有8毫米的玻璃瓶內,在內壁上勾勾畫畫。“在這么小的瓶子里畫畫,萬一畫錯了怎 么辦?”由于第一次見到這樣的藝術,一位小朋友好奇地問。“熟能生巧!我畫了30多年了,已經可以一次畫成。”王明說,在口小如豆的瓶內反手內繪圖畫,需 要氣收于丹田之中,力發于手腕之上,這是漢族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
“這根通了電的筆怎么能在葫蘆上畫出不同顏色?”旁邊的藝人正用一根“電筆”在葫蘆上畫畫,圍觀的群眾也紛紛發問。“葫蘆燙畫講究火候,這根‘電烙子’通 上電就有溫度,通過改變電流大小,就能呈現出黑色、棕色等四五種不同顏色。”“葫蘆周”周振山一邊說著,一邊調整儀器上的電流旋鈕,經過細致的描畫,不一 會兒,一個活靈活現的“小人兒”就浮現在葫蘆表面。他介紹,葫蘆燙畫起源于漢代,此后曾失傳,清朝時重新興起,“現在我開了藝術生活館,希望讓更多人了解 這種民間手藝”。
除 了玻璃內畫、葫蘆燙畫、石頭畫、景泰藍沙畫等近十種基于繪畫的民間藝術,一些造型獨特的老北京手工藝品也吸引了觀眾的眼球。在一排“毛猴”前,一對母子駐 足許久,喜歡體育的小伙子覺得眼前舉杠鈴、打籃球、玩摔跤的“毛猴”頗具魅力。其制作者袁連東介紹,“毛猴”的材料主要來源于兩味中草藥,蟬蛻做頭和四 肢,辛夷做身子,再配以其他微型道具,便呈現出不同場景。
在 展廳一角,幾個小朋友仰望著墻上貼的紅色剪紙,剪紙中的人物形象正是穆桂英。“歷史上楊家將的足跡曾出現在燕山一代,留下了許多有關楊家將和穆桂英的傳 說,這些傳說都和燕山的自然景觀相聯系,比如養兒峪、奶子石、拴馬樁、望兒臺等。”燕山文化館館長張建光向觀眾解釋道,燕山地區報送的“楊家將穆桂英傳 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主要以文字的形式展現,為了更好地傳播,燕山民間手工藝人開始將這些傳說用剪紙的形式呈現。今年5月底之前,與楊 家將穆桂英傳說相關的63幅剪紙作品將全部創作完畢。
房 山區的另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繡”也來到了展區。京繡的第四代傳承人劉秀花現場講起京繡的歷史:“以前京繡是專門供帝王侯爵使用的宮廷繡,我師太 爺當年就是在皇宮里做京繡。”劉秀花說,自己22歲開始學京繡,如今已經堅持了45年。“現在我已經有一百多個徒弟,會把我的手藝毫不保留地教給他們。”
在現場,許多小朋友都是第一次見到這些民間手藝,他們也在自己感興趣的展臺前得到了藝人們“手把手”的指導。到了午飯時間,幾位小朋友還在面塑老師的指導下興致勃勃地捏面人兒。
據了解,燕山地區許多村落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厚,燕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 從2007年開始對燕山及周邊地區的村莊文化遺址進行田野調查,尋找技藝精湛的民間手工藝人。張建光表示,本次集中展示后,燕山文化活動中心每周都將舉辦 微課堂,邀請手工藝人向當地居民傳授老北京傳統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