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利用高壓水炮車噴霧抑制飛絮。
針對春季漫天飛舞的楊柳飛絮,市屬公園又出治理重拳。記者昨天從 市公園管理中心了解到,市屬11家公園內產生飛絮的6306株楊柳樹雌株將逐一建檔,通過“一樹一策”逐步根治楊柳飛絮。此外,各公園還首次提出將通過聯 合周邊街道單位社區“群防群治”,預計到2020年市屬公園內飛絮情況將得到根本性控制。
未來三年楊柳樹雌株
總量降三成
據統計,市屬公園內目前共有楊柳樹12048株,樹齡普遍集中在30年至50年。其中,產生飛絮的“罪魁禍首”雌株樹為6306株,占總量的一半多。
市公園管理中心綜合處副處長朱英姿表示,該中心現已編制完成公園 “十三五”期間楊柳飛絮防治規劃,將分年度穩步推進楊柳飛絮的綜合防控治理。年內,各公園將完成楊柳樹種植分布圖和數據管理檔案。經過四年的集中治理,預 計到“十三五”末期,楊柳樹雌株總量將下降近三成,市屬公園內飛絮情況將得到根本性控制。
6306株楊柳雌株逐一建檔
其實,市屬公園的楊柳飛絮“攻堅戰”已經打了11年。截至今年,在市園林科研院“楊柳飛絮控制技術”支持下,公園內的楊柳樹雌株防治率超過90%。
今年,市公園管理中心制定出臺了《楊柳飛絮治理整體實施方案》, 年內將對市屬11家公園內的6306株楊柳樹雌株逐一建檔,并統一編號懸掛牌示。“‘一樹一檔’的目的,是為了更精準治理。”該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像頤 和園西堤古柳、北海古柳等古樹及動物園黑楊等珍稀樹種,必須要加強養護復壯;還有像動物園里動物運動場內的楊柳樹雌株,這是動物們的棲息玩耍地,并具有為 它們遮蔭的功能,這部分雌株也采取保護為主,通過注射“疫苗”、疏枝修剪等手段進行飛絮防控。
對于作為園林景觀主題內容和框架結構的楊柳樹雌株,工作人員將甄別其樹勢狀況及在景觀中的位置構成,有機融合疏枝修剪、花期噴水降絮、高位嫁接、注射“疫苗”藥物及疏伐更新等治理飛絮,并非“一砍了之”導致生態景觀環境退化。
更新樹種時,將在遵從歷史園林意境的前提下,將符合條件的楊柳樹替換成抗逆性強、色彩豐富,綠期較長的鄉土長壽樹種,如國槐、油松、檜柏,同時選擇與種植灌木和草本相結合,形成喬灌草立體復合結構,不斷提升歷史園林的生態環境承載力。
公園須主動“攜手”
周邊街區共治
記者昨天在頤和園看到,公園內古樹參天綠樹成蔭,環境怡人;而一墻之隔的新建宮門路邊,隨地滾落著白花花的“飛絮團”,一陣風刮過,漫天飛絮隨風飄散,沿途行人不勝其擾。
“公園難免會被亂飄進來的‘外來戶’連累。”工作人員介紹,治理工作其實一直面臨這樣的難題,就是楊柳飛絮四處亂飄會“翻墻跨院”。
“針對這一情況,市屬公園今年在自身實施飛絮集中治理的基礎上, 首次提出要聯合群治。”市公園管理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每家市屬公園都將主動聯系周邊單位、街道社區,發揮公園人員和技術優勢,對有需求的轄區提供技術合 作,輻射帶動周邊區域聯合治理楊柳飛絮。據了解,經過前期商討,玉淵潭公園昨天開始已對周邊一些單位的楊柳樹注射“疫苗”,以免明年春季再“飄雪”。(記 者 袁京)
PM2.5數據短時上竄下跳 原是楊柳絮搗亂
這四月飛絮,擾亂了PM2.5和PM10的濃度監測。昨天,環保部門表示,PM2.5和PM10自動監測數據不規律的跳變,正是因為楊柳絮搗亂。
環保部門介紹,每年四月、五月初,大家可能會看到PM2.5和 PM10的自動監測數據出現兩種不規律的跳變:一是濃度從低濃度迅速躍升,持續一兩個小時又迅速回落,形成短時間的異常高值;二是持續出現幾個小時的0 值,然后數據恢復正常,接著又出現0值(0值不算在日均值計算范圍內)。
為何自動監測數據“上下亂竄”?環保部門解釋,PM2.5和PM10自動監測數據會出現不規律的跳變,主要是因為漫天飛舞的楊柳絮,而現有監測設備的采樣頭并沒有楊柳絮過濾機制,所以楊柳絮容易被吸入或堵塞采樣頭。
據介紹,雖然現有設備采樣切割頭的前端有一個過濾網,但受較大風力的影響,楊柳絮還是很容易進入到切割頭、留存在保存腔內,并逐漸長大,變為楊柳小球。由于保存腔的承載能力有限,楊柳小球會進入到監測儀器落在采樣膜上,影響濃度計算結果。
不過,環保部門表示,大家不用擔心數據出現大偏差。在此期間,監測人員已經加大了監測儀器巡查以及采樣切割頭附著物的清理頻次,不會影響空氣質量總體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