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鐵13號線西直門至大鐘寺橋下,曾是一個游商聚集、環境臟亂的非法小市場,更因倉庫起火引燃上方線路導致城鐵停運兩小時而“聞名”。如今,海淀區北下關街道辦事處牽頭,對橋下空間進行了綜合治理,清退商戶,清理游商,在原址上建成有226個停車位的便民停車場,還沒正式開放,周邊報名的居民就已經超過300人。
“我認識你,這地方施工改造的時候你天天在這兒。”昨天,北下關街道城市運行中心工作人員多韜來到停車場查看設施情況,一下子被眼尖的居民認了出來,“快給大媽說說,停車場到底什么時候能開啊?”居民侯桂珍住在緊挨停車場的交大東路4號院5號樓,眼看著停車場從無到有,就盼著停車場趕緊啟用,家里的孩子們就不用每天為找車位發愁了。
“大媽您別著急,停車場的手續還在辦理當中,我們也在研究分配辦法,讓盡可能多的居民能把車停進來。”多韜耐心地解答著。
“街道費那么大勁兒把一個破市場變成了停車場,大媽相信你們。”侯桂珍說,街道的努力、街頭的變化,居民都真真切切地看在了眼里。
這處停車場所在的位置位于城鐵13號線西直門至大鐘寺橋下,北起學院南路、南至凈土寺路,西側是一片居民樓,東側緊挨未來的京張鐵路,長870米,寬20米,占地約1.74公頃。別看現在橋下面貌一新,以前這里曾經是個環境臟亂差、治安消防隱患嚴重的治理難點。
“這段空間曾經一分為三,一部分是用板子隔出的簡易倉庫,一部分存放沙子水泥,剩下的一部分被游商盯上,自發形成了一個賣菜的小市場。”多韜告訴記者,嘈雜的吵嚷聲與臟亂的環境曾經讓周邊居民頭疼不已。
“你可不知道那會兒有多臟。”侯桂珍說,自從城鐵13號線建成,橋下空間就日漸雜亂起來,“都是土路,草長得老高,人還特別雜,晚上絕對不敢走。市場和居民樓之間沒有圍擋,小偷甚至直接進院盜竊,家門得鎖兩道提防小偷。”由于管理缺失,這段橋下空間一直環境臟亂,2014年7月初,這里一處倉庫突然失火,引燃了上方城鐵線路外的聲屏障,導致城鐵西直門至知春里區間停運兩小時左右。
這一地區的環境疏解整治也因此成為北下關街道辦事處的工作重點。去年,北下關街道、區交通委與北京地鐵運營公司達成協議,橋下空間由北下關街道無償使用,并進行綜合整治改造。很快,商戶清退了,倉庫拆除了,僵尸車清走了……
為何要將騰退出來的地塊用做停車場?多韜告訴記者,這是對周邊居民需求進行調研的結果。原來,住在附近的居民普遍面臨停車難的問題,“一到晚上6點以后,就很難找到車位了。”侯桂珍說,因為停車位緊張,小區內部亂停車現象比比皆是,帶來的問題就是消防車、急救車進不來,居民的“生命線”受阻。家里人曾經因為找不到車位,不得不把車停在一兩公里外的地方,或者停在離家近的路口處,為了避免因為亂停車吃罰單,得第二天一早趕在停車管理員到來之前開走。
看著停車場有了模樣,周邊的居民也盯上了。“總共226個停車位,現在報名的就已經有300多人,可見需求有多旺盛吧。”北下關街道辦事處主任畢淑琴告訴記者,目前停車場的審批手續還在辦理當中,基礎設施已經建好,預計下月正式開放,盡快讓居民有地兒停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