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海淀試點“機械手”源頭分垃圾 今年再改造30站

2017-07-12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破袋、風選、磁選、滾筒篩……記者近日在海淀區北師大垃圾清潔站看到,原來只是作為中轉的清潔站,現在成了機械化分揀站。經過神奇的“機械手”篩選,生活垃圾分成了可腐物、可回收物等,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在成功試點了4個清潔站機械化分類改造的基礎上,今年,海淀全區將再改造30個清潔站。

    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是實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重要舉措,但目前,不管是居民小區還是社會單位,源頭分類率普遍只有5%左右。為破解居住小區垃圾分類效果差的難題,提高廚余垃圾分類效果,本著“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干濕分類、分類處置、提效利用”的原則,海淀區借助自身的科技優勢,開始了密閉式清潔站機械化分類試點。

    “按照生活垃圾產生類別劃分,北師大校園內辦公教學區主要產生可回收物、其它垃圾、有害垃圾;居民區產生廚余垃圾、可回收物、其它垃圾、有害垃圾;食堂產生餐廚垃圾、可回收物、其它垃圾。”在北師大試點項目改造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其中最難處置的是混有大量“廚余垃圾”的“其它垃圾”。這些垃圾被統一運輸到“機械化分選站”,先刷卡進行電子稱重,然后進入自動卸料裝置,進行破袋—破開垃圾袋、風選—吹出塑料等輕質物、磁選—分出金屬、滾筒篩—篩分重質物等步驟。

    分選以后,可回收物進入再生資源回收市場,循環利用;可燃物進入單獨的儲料箱收集,運送到終端焚燒,可以提高垃圾焚燒的熱值;廚余垃圾經過粉碎進入單獨儲料箱收集,運送到終端進行生化處理。其中的可腐物經過深化處理后,可以轉化成昆蟲蛋白、生物洗滌劑、有機肥和沼氣等多種再生資源。

    機械化清潔站都是密閉的,相對于以往開放式的垃圾站,環境衛生更好。而且,源頭減量,還能提高清潔站的承載能力,可以減少居民小區周邊清潔站的數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通過機械化分類改造,全區密閉式清潔站得到進一步整合,為電子垃圾、大件垃圾、低值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的規范回收提供了有效空間。不但如此,機械化分類后,廚余垃圾集中運送到相應的終端,能夠解決終端設施來料不足的問題,可燃物也單獨運輸單獨處置,不再是混在一起焚燒,提高了垃圾焚燒的熱值。

    改造前,北師大原清潔站日清運量15噸到20噸左右,原有設備陳舊,噪音、臭氣讓人繞道而行。改造后,處理量為20噸,噪音、臭氣污染可以大幅降低,校園內的垃圾還能實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既避免了污染,又節約了資源。

    目前,海淀區已在北航、中央黨校、北外、板井路密閉式清潔站開展了機械化分類試點工作,每天分出可腐物約50噸,可腐物分類率達到45%。分類后的可腐物、可燃物、可回收物分別送至相應的終端處理設施進行資源化處置。

    海淀區市政市容委相關負責人趙寒告訴記者,今年,將通過引入社會資本、PPP合作、政府購買服務,在全區共完成30個密閉式清潔站的機械化分類改造,包括雙榆樹、北務村、首體大、薊門里等項目,涉及13個街鎮。目前大部分已經完成了勘察,正在進行設計。

    快評

    垃圾分類應不厭精細

    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提出,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若以這樣的要求檢視各項工作,便不難發現很多工作的“精度”還不夠高,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垃圾分類即是典型的一例。

    說起來,垃圾分類已是老生常談。尋常巷陌擺的都是分類垃圾桶,廚余、可回收垃圾分開也是婦孺皆知,但是這樣就夠了嗎?遠遠不夠。統計顯示,廚余垃圾等源頭分類率只有5%左右,我們把現有的招兒使盡,也再難有突破。這時候還能怎樣“精細”?

    海淀充分發揮自身的科技優勢,用風、用磁、用篩,實現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這就是精細的體現。而且這一成功的技術可以廣泛復制發揮更大效力。兄弟區受益的同時,也應該結合自身的長處,另辟蹊徑,再尋良方,補足垃圾分類的其他方面短板。這樣下來,眾人拾柴,垃圾分類就能越做越精細。

    推而廣之,我們城市管理的其他領域也應該如此,把管理的網絡織密再織密,日后必能“繡”成一幅優美的圖景。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