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家地南里
在望京花南小區,原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退休老干部等“社區能人”們,在社區居委會的組織下成立了“社區智庫”,參與環境治理、規劃建言獻策、調解鄰里矛盾,通過匯集社區“能人”智慧,解決了不少居民身邊的煩心事兒。居民們親切地稱這些能人們為“大了”。
小區有事 “大了”先開會
“綠地上的違建拆除后,大家覺得怎么維護綠地比較好?”近日,在望京花家地南里小區的“智庫議事廳”里,社區黨委書記吳長清拋出問題后,社區 “大了”們紛紛提議。“我建議物業聘請專業綠化隊養護。”“這樣成本太高,可以讓居民自行管理。”……經過成員們的討論,最終大家商定,由社區出資在綠地 內種上月季花,由綠地所在的樓門居民分組輪流打掃、維護。
這是花南社區小區“大了”開會時的場景。啥叫“大了(liǎo)”?用吳長清的話說,“就是甭管大事兒小情兒,只要他們出面調解,都能了(解決)嘍!”
“大了”組團建小區“智庫”
2016年底,小區“智庫”正式成立。“小區智庫里的成員凝聚了社區里的‘大了’們。”提起智庫的成員構成,吳長清掰著指頭給記者算了起來,成 員里有原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還有退休的黨政機關領導,以及從事律師、財會專業的熱心居民等等。“他們都是經過居民推選,社區里公認的樂于奉獻,又有治理 專長的能人。”
目前小區智庫共有成員36人。根據花南社區里居民樓的產權歸屬,社區又將整體智庫分成4個智庫議事廳。形成了“一樓一事一議,小事不出社區”的模式,每個議事廳專門解決自己所在區域的問題。
“誰家在公共綠地種上了菜,其他人不樂意了,這事兒我們管;鄰里間吵架鬧別扭了,我們也管……”擔任12號樓議事廳主任的于福和表示,“以前沒‘智庫’的時候,我就在樓里調解調解矛盾就得,現在是全社區的大事小情,都得管。”
“大了”出馬 為新物業解圍
“這兒的居民20多年沒交過物業費,現在讓交物業費,甭提多費勁了。”提到物業費這事兒,住4號樓的“大了”趙俊玲就皺起眉頭,“原來什么費都 不用交,就連買電都有單位后勤專人負責。”趙俊玲介紹,“現在新聘物業了,要交費了,居民一時難以接受,找各種理由不交物業費。”
沒辦法,社區居委會找來了社區智庫的“大了”們,于是,一場場“啃硬骨頭”的調解大戰接連上演。
“那回老爺子就躺在領導辦公室地板上打滾兒,拍桌子瞪眼睛地鬧。”趙俊玲講起了她調解的一個事兒。“其實不怨人家脾氣不好,這事兒物業辦得不漂亮,擱誰都得急。”
大年初二,住4號樓601的老兩口回到家,發現自家地板上全是水,后來一檢查,原來是地板下的水管漏了。他們聯系了新來的物業公司,物業給的答復是得走手續保修。這一“走手續”就是兩個月,老兩口終于坐不住了,開始找產權單位領導“討個說法”。
“當時好說歹說,給勸回去了。”接下來的幾天,趙俊玲兩頭跑,首先跟新物業負責人說明情況,“咱換位思考,要是咱爹媽買套房,還沒住呢就泡成這 樣,是不是挺窩心的?哪怕咱賠錢,也要先給他修好了。”說完,趙俊玲又小聲對其耳語:“這段時間我們正協調小區物業費矛盾呢,你可倒好,自己砸自己的 腳。”
很快,物業就派人來修了,趙俊玲這才有底氣走進老兩口的家說和。“嗨得了,老哥哥,物業他們也是新來的,小孩們不懂事兒,先原諒他。”剛跟老人 撂下話茬,就催促起了維修工,“給老爺子把活兒干利索了,老爺子一看就是愛干凈的人。”兩句話一說,兩位老人頓時心里舒服了。一來二去,他們成了朋友。后 來,沒等人催,老兩口主動把物業費繳納了。
在小區智庫的調解下,一件件棘手的問題迎刃而解,截至今年7月,物業費繳費率已達93%。“大了”這一出馬,不但解決了物業費收繳困難的問題, 緩解了物業與業主之間的矛盾,還融洽了鄰里關系。“社區智庫的成立,更是將‘大了’組織化、系統化,未來,將有更多的社區能人加入其中,社區也將更多傾聽 居民們的意見,匯聚集體智慧進行治理。”吳長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