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城南“大動脈”涼水河年底還清

2017-10-26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涼水河張家灣一段將打造碼頭景觀,可行船通航。圖為景觀效果圖。

  污染多年的涼水河,將在年底恢復清澈,基本實現污水不入河。三年治河,這條城南最大排水動脈的日污水量已減少25萬立方米,初步展露水凈樹綠新景觀。今后,還將有11處小型水景公園分布兩岸,為城市添濱水生態帶。

  干支流封堵60個污水口

  涼水河全長68.4公里,發源石景山首鋼退水渠,穿過海淀、西城、豐臺、大興、朝陽、通州,流域面積633平方公里。它是城南最大的排水動脈,兩側分布著馬草河、旱河、蕭太后河等9條支脈。近年來,由于基礎設施落后、兩岸大量污水直排,涼水河遭受嚴重污染,又臟又臭。

  2013年,涼水河綜合治理正式啟動。涼水河管理處總工程師李延介紹,流域上百個排污口全部制定了“一口一策”的治理方案,共封堵60個排污口,魚蝦、野鴨、天鵝、白鷺頻現涼水河。

  2016年,槐房再生水廠竣工投運,再加上此前的高碑店、小紅門等再生水廠,涼水河流域的日污水處理能力超過120萬立方米。三年來,日入河污水量減少25萬立方米。

  目前,流域每天仍有15萬立方米污水入河,9成來自蕭太后河、大羊坊溝、新鳳河等支流。通過新建臨時處理設施,到今年年底,全流域污水將被悉數凈化。

  11個小公園沿河而建

  “涼水河邊路,依稀似故鄉。野亭穿徑窄,溪柳夾川長。”明代詩人邵經邦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夸贊京南涼水河美若江南水鄉。

  今后,水凈樹綠的親水廊道,也會沿著涼水河延伸。

  2004年,涼水河首次大規模治理時,李延就曾參與其中。“那時候,大紅門閘附近非常荒涼,再往下游,就更是少見人煙。”李延說,當年的涼水河是郊區排水溝,但隨著沿岸居住小區增多,逐漸變成了城市景觀河。老百姓對涼水河的要求也日趨提高,不但得水清,還要景美。

  此前,南三環洋橋打造了涼水河的景觀樣板河段。兩岸栽下800余株喬灌木, 3200余株花卉,水下播林1100平方米。今年開春,原本光禿禿的護坡宛若一張花毯。

  明年,這樣的河景將出現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涼水河管理處工程科王賀然說,結合當地歷史文脈,總共將新建11處散落河畔的開放小公園。比如,右安門附近的景觀節點以水關遺址為主題,亦莊景觀節點將融入現代科技元素,而下游通州張家灣的節點則突出漕運文化。

  下游10公里將通航

  涼水河隋代開鑿,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曾在南城發揮著水路運輸、排水、灌溉等重要作用。如今的涼水河,成為通往北京城市副中心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經馬駒橋、臺湖、張家灣、漷縣四鎮。除了還清水質、打造綠廊,防洪標準也將相應提升。部分狹窄、淤塞的河段正擴寬、清淤,完工后,哪怕是百年一遇的洪水也能被河槽牢牢圈住,不發生外溢。河上的馬駒橋閘、新河閘和張家灣閘均已基本完成拆除重建。

  深厚的漕運文化將重現涼水河下游。從張家灣鎮至北運河口約10公里的河道改造后,將達到七級航道的可通航標準,水面開闊,深可行船,屆時,市民可乘船覽景,從涼水河直通北運河。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