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能“生”出一條路?朝陽區孫河鄉,棚戶區改造已啟動多時,放眼望去,成片已拆除的房屋正被綠絲網遮蓋。一條新修的柏油路竟然是由這里的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而鋪筑成的。
其實,孫河棚改現場每天都在源源不斷地將建筑垃圾“變廢為寶”,再生材料還會“反哺”到這里的建設中。這是我國第一次在棚改現場使用建筑垃圾原位處置設施,占地70余畝的生產線可以讓90%以上的建筑垃圾轉化為再生骨料,經過再加工,產出品類繁多的再生產品,回歸應用于孫河區域基礎設施建設。
建筑垃圾不出棚改現場
隨著棚改加快、非首都功能疏解不斷推進,本市拆遷現場的建筑垃圾也越來越多。一般來說,建筑垃圾都是從拆遷現場運走,要么填埋,要么到垃圾處理廠回收再利用。
然而這兩種傳統方式都各有各的問題。“周邊的填埋場幾乎已經填滿,而運輸環節也會帶來一定污染,運輸成本也相對較高。”負責孫河棚改建筑垃圾處置的北京建工資源循環利用投資公司副總經理李爍告訴記者,固定式的建筑垃圾處理廠從規劃到建設往往需要兩三年左右的時間;而在朝陽孫河建成的這條全國首個棚改現場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生產線優點之一,就是節約了時間。
這條生產線由于是臨時設施,不需要前期進行規劃選址,從敲定方案到建成投運只需要四五個月的時間,待完成使命后還可以拆除。與外運、填埋等傳統的建筑垃圾處置方法相比,朝陽孫河棚改拆遷現場的建筑垃圾不會運出棚改現場,這種資源化處置項目也能夠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
建筑垃圾“變廢為寶”的過程看上去很簡單,全程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但要歷經三級篩分。通過精細化的分選流程和手工分揀工序結合,磚頭、瓦片這些堅硬的建筑垃圾,從出料口最終出來時,已經變成了顆粒只有5毫米到31.5毫米大小不等的再生骨料。
由于建筑垃圾缺乏有效的分類,以磚瓦、混凝土為主的建筑垃圾中混雜了大量塑料木制品、保溫材料等雜質,而這條處置線對這種混雜垃圾有著超強的處置能力,被稱為“不挑食”的“大胃王”。李爍解釋,這是因為項目采用了該公司自主研發的超強功能“振動風力分選機”,利用風力和振動的共同作用,將復雜物料中的輕物質高效分離,從而得到高質量的再生骨料。
最高可實現97%回收再利用
在孫河棚改現場“再生”的這條路,共消耗還原土1500噸、再生骨料700噸,路基和路床的原材料都來自于朝陽孫河棚改拆遷現場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
李爍說,本路段建設從原料性能實驗到方案編制和設計,再到鋪設完成后檢查驗收,歷時7個月,共進行了37項檢測,得到了171項檢測數據。
第三方檢測結果顯示,這條“再生”道路各項指標均優于當前的二級公路相關國標要求,側面說明了再生骨料有望替代天然材料在二級公路建設中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孫河棚改現場占地70余畝的生產線,可以讓90%以上的建筑垃圾轉化為再生骨料,再生骨料經過再加工,產出品類繁多的再生產品,回歸應用于本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據了解,目前孫河棚改建筑垃圾原位處置設施每年可以處理70萬噸的建筑垃圾,而孫河地區的棚改垃圾三年計劃產生210萬噸,未來三年都將在此“變廢為寶”。
“朝陽孫河棚改拆遷現場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資源化率平均達到90%,最高可達97%以上,居于國內領先位置。”李爍說,生產的再生骨料的雜物含量保持在千分之一以下,遠低于國家標準要求的百分之一。
近期三個棚改現場將復制
隨著這條以再生骨料為原料的道路鋪筑成功,在朝陽孫河項目配套建設的再生道路材料生產線將繼續產出更多高品質再生骨料,再加工成為地面步道磚、透水磚和優質砌塊,并用于朝陽區濕地公園等規劃中的未來城市“綠心”和基礎設施建設。
“取自現場,用于現場。”李爍說,這也將形成一個區域內建筑垃圾資源循環利用的有效閉環,為非首都功能疏解后的“留白見綠”提供了空間。
記者也了解到,類似的同類項目也正進行復制、落地。其中,在昌平、平谷的建筑垃圾原位處置設施均已選定落地位置和項目團隊,預計今年之內即可建成設施并投產。此外,在相關需求量更大的朝陽區東壩等區域的項目也在推進之中,目前正在進行選址等前期工作。“這三個建筑垃圾原位處置設施也都會建在棚改現場,支持當地的棚戶區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