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旺為孩子們做講解。
“魯班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跟他同時期還有一位偉大的木匠,你們知道是誰嗎?”剛剛踴躍回答的孩子們,這會兒突然沒聲音了。王文旺微微一笑,揭曉答案:“墨子。”孩子們隨即發出一聲交織著驚奇與恍然大悟的“哦”。幾個原本沒那么認真聽的小孩,被這段有來有去的問答吸引,也開始注意到面前這位其貌不揚的王館長。
這是十月的一天,文旺閣木作博物館迎來了通州第一實驗小學兩個班級的參觀學生,他們要在這里開展“社會大課堂”實踐活動。王館長叫王文旺,他對自己博物館的展陳很有信心,“不管是誰來我這兒,就沒有不豎大拇指的。”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來到博物館的人,都會震撼于館內展品的豐富和分類的細致,而這些,全都出自王文旺之手。
從空空如也的普通農家院到如今擺滿展品的展廳,從十幾年自娛自樂的收藏,到終于拿到民辦非企業證書,成為國家認證的民營博物館,王文旺幾乎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功能齊全
小博物館內大有乾坤
今年47歲的王文旺來自河北衡水,從做木匠學徒到逐漸有了自己的古董家具事業,錢越賺越多,他的心卻逐漸拴在了那些收來的老物件兒上。從2005年起,王文旺開始籌建這家民營木作工藝博物館,展品以明、清、民國的日常生活為主線,重點展現過去普通人家的衣食住行、各行各業的工具行頭。
博物館位于通州區臺湖鎮東下營村一個毫不起眼兒的院子里,從外面看去,與附近的農舍并無二致,但一進院內,就會發現大有乾坤。兩年前,這里還只能算是王文旺的個人收藏基地,如今,無論是整體規劃布局還是單個展品的陳列介紹,都已經有了博物館的模樣了。
全館被進入院子的通道分為東、西、北三塊區域:西邊由王文旺原有的收藏室改造成展區,目前共有五大展室;東邊以前是工人們修復古董家具的車間,現在經過徹底改造裝修,一半是教研中心,由貫通的兩間大教室組成,用于互動實踐、教學培訓,另一半被開辟為新的展室,“明清家具展”剛剛開始布展;北邊一扇大鐵門背后,有王文旺的藏品庫、縮減規模后的家具修復部和尚未“開墾”的閑置空間。
“所有這些加起來有1萬平方米,展覽部、宣教部、修復部,一個博物館該有的部門我這兒都有了。”只有初中文化的王文旺說起博物館專業知識來頭頭是道。當被問及這些改造是否經過“高人”指點時,他連忙大聲否認:“哪有人指導啊,都是我這幾年在各地文博會到處辦展、參觀別的博物館時偷偷學來的。”
埋首紙堆
為每件展品排隊歸位
展室里的陳列,經過了精心的整理和編排,一改某些民營博物館給人展陳混亂粗糙的印象。五大展室里的100多個系列、上萬件展品,全都是王文旺經過研究后分門別類整理展示出來的。白天修復展品、歸類擺放,晚上就在書房里查找資料,琢磨某些老物件兒可以做成一個什么系列的展覽。
王文旺的書房里,擺滿了歷史、文學、文物等有關傳統文化的書籍,書桌上堆著他正在讀的《中國家具史圖說》和《幼學瓊林》。對于前人已經研究得比較成熟的內容,他正好奉行“拿來主義”,按照已有的研究成果為展品分類,比如“度量衡”“傳統樂器”系列等。有些書上根本找不著、甚至從來沒人將其看作一門學問的,就全靠他自己琢磨。
做了幾十年的木匠,他發現每件木作家具上都有不同的優美紋飾,然而并沒有人去專門研究這些紋飾,能查到的資料非常少。他想專門為古典家具紋飾之美辦一個主題展,但不知從何處入手,應當如何分類。那段日子,他每天都在半睡半醒之間,吃安眠藥都睡不著,躺一會兒又下床,在房間里踱來踱去,想著要怎么陳列。當他終于意識到可以按照紋飾出現位置、形態來布展時,一直揪著的心終于松開,他也能一覺睡到大天亮了。
每間展室、每個展品的文字說明,博物館也進行了重新設計。“原來展板的文字字體都不太好看,現在我都重新請人做了。”王文旺指著墻上一處展板說。淡黃底色配上深棕邊框,既沉穩大氣,用的又都是與木材相近的顏色,符合木作博物館的主題,“打印廠的配色花花綠綠的,看著特別怯,這都是我跟他們要求的配色。”每段文字的小邊框上還畫著榫卯結構的裝飾,這一細節也出自王文旺的設計。他不會操作電腦,只能先在圖紙上畫好圖案,交給打印廠打印。
來者不拒
與學校開展實踐合作
“東西也太多了吧!”參加這次活動的孩子們先參觀陳列,聽館長講解木作工藝幾千年來的傳承,然后在教研中心匯報實踐成果。當孩子們踏進館內的五大展室,看到掛滿一面墻的各種木材實物、木工工具、榫卯結構,都張大嘴驚嘆道。
看完展覽,孩子們又來到宣教中心。這間教室里的一桌一椅,全都是上了年頭的老物件兒,孩子們圍坐在一起,有的用小鋸子切割一塊小木料,有的用刨子刨木頭,還有的用榔頭敲“散”一只板凳,再把它重新組裝起來,切身體會到榫卯結構是如何不用一根釘子就能做出家具……王文旺介紹,這里將成為館內的教學廳、互動廳和木作教室,來館參觀的人可以在此動手體驗,博物館還可開展木作教學和培訓。
在他看來,現在木作博物館已經成型,到了發揮社會作用的時候了。目前,該博物館已經成為通州區中小學“社會大課堂”項目的資源單位,今后會有更多中小學生前來參觀。但對博物館今后的客流量,王文旺還是有些擔心。博物館并未和這些學校簽訂協議,學校組織參觀全憑自愿。博物館所處位置比較偏,沒有公共交通直達,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散客的數量。“現在平均一星期來的散客不到10個人,知道的人還是不多。”王文旺把媒體對博物館的報道制作成巨幅海報,掛在院子里最醒目的位置,他希望借助媒體的力量,能讓更多人知道這家博物館。
成為通州區中小學的“社會大課堂”只是第一步,現在,文旺閣還承接了東下營村村史館的建設工作,正在為該村撰寫村史、籌備村史館。未來,文旺閣木作博物館也許還會與機關、企業、社區開展合作,“雖然地兒偏了點兒,但我們館里的東西是獨一無二的,再遠也會有吸引力。”
不過,自從今年六月開館以來,運營的壓力便一直懸在王文旺頭頂。維持場館運營,一個月至少要花十來萬元。參觀不收門票,每月外出辦展參會能有三萬多元收入,這是目前博物館的主要收入來源。王文旺還得拿出自己的積蓄,補貼博物館運營。不過,只要能堅持,他會一直堅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