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湘江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調查 上游老礦區艱難轉身

2009-07-22  來源:長沙晚報
[字體: ]
 “衡陽水口山、株洲霞灣港、湘潭竹埠港、郴州采選礦區,是湘江流域四大治污‘主戰場’。”日前,記者隨“三湘環保世紀行”采訪團在湘江中上游流域進行實地調查采訪時,省環保廳工作人員這樣告訴記者。

  作為極具盛名的“有色金屬之鄉”,湖南有10種常用有色金屬產品產量居全國前3位,其中鉛、鋅、銻產量均居全國首位,有色金屬采礦、選礦和冶煉自然成為了各地發展經濟的重要手段。因其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污特點,冶金、化工等企業大多依水而建,也成為湘江治污的重點和難點。雖然礦山可以馬上關停整合,但遺留的污染和環境治理賒賬太多,使得老礦區“還賬”之路異常艱難。

  三十六灣亂象初治

  7月4日,記者來到郴州臨武縣的三十六灣礦區,這里是湘江源頭區之一。南嶺多金屬成礦地帶的三十六灣,鉛、鋅、錫、煤等礦產資源豐富。在2000年前后的10多年里,三十六灣處于掠奪式開采階段,高峰時期竟聚集了來自九省的10萬人在此淘礦,而當時的臨武縣城只有5.6萬人。

  在一處峽谷,記者見到了一幅觸目驚心的景象:落差數百米的山崖巖石裸露、千瘡百孔,無數被炸毀的采礦選礦廢址和索道遍布兩岸。曾經,上百家幾乎沒有任何環保設施的礦企產生的廢水直接排入河流,隨意堆放的廢石、廢砂、廢渣經山洪沖刷流入河道,進一步加劇了污染。鋅、鉛、錫、砷、鎘等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的山泉,經三十六灣兩江口奔瀉至甘溪河,然后匯入湘江一級支流舂陵江。

  三十六灣的整治過程是艱難的:2008年前,當地政府下發了數道“金牌令”,但非法采礦選礦屢禁不止,往往是整治隊伍前腳剛走,采礦人員后腳就來。據臨武縣副縣長劉帥介紹,從去年開始,當地政府采取“休克”療法,將三十六灣的礦山全部關停。去年6、7、8三個月,執法部門連續出動上百人的隊伍,炸毀非法礦井,封閉非法選礦場。

  2008年中期以來,全球礦產資源價格急速回落,為治理創造了難得的良機。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終于使三十六灣清靜了下來。眼下,經過整治后的礦山上,除了一些當地村民外,已幾乎見不到非法采礦、洗礦者的身影。劉帥告訴記者,正對剩下的16家有證礦山進行整合,整合完成之前礦山將不會重新生產。

  不管多難都會繼續整治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湘江流域礦區整治的背后,面臨著巨大的社會經濟壓力。“污染大戶”往往是當地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臨武70%的財政收入靠礦,90%的規模企業在礦,可為了下游人民的飲水安全,不但要關停礦山,還要拿錢出來整治,不堪重負。”臨武縣縣長趙宇坦言,自己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記者了解到,去年關停三十六灣,使臨武的財政收入受到巨大影響,為繼續整治,從去年到今年6月,縣財政又額外支出了1500萬元。

  “守土有責,臨武縣已經下定決心:不管多艱難,都要把整治行動繼續下去。只要我們這一屆(領導班子)堅持下來,下一屆就會好過多了。”趙宇說。

  562家企業按要求整治到位

  去年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湘江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工作也產生了影響。臨武縣三十六灣礦區原引進的戰略投資者因為危機而止步不前,郴州各礦區目前只有北湖區新田嶺礦區成功由湖南有色金屬集團接管,完成了整合。

  “當前礦區的整治、關停取得成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礦產品價格直線下降,企業無利可圖。但如果沒有后繼的措施,隨著礦產品價格上漲,污染反彈的威脅非常大。”省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文志強擔憂地說。

  記者從省人大環資委獲悉,2008年6月我省全面啟動湘江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行動以來,第一階段必須整治到位的481家企業和新增的83家整治企業,已有562家按要求關閉、退出、停產到位。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