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籃子”事關家家戶戶。這幾天天橋南里社區的馬億薇聽街坊說,社區正琢磨著找地兒引入便民菜店,“那我就不用騎10分鐘車去買菜了。”根據市商務委等部門日前發布的《關于加快本市蔬菜零售網絡建設的指導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各區縣將挖掘社區地上、地下閑置空間資源,發展各類蔬菜零售終端,確保2012年底前補齊蔬菜零售網點空白。
根據《意見》規劃,今后3萬人以上的大型社區及0.7萬至3萬人的中型社區蔬菜供應,可采取社區菜市場+社區菜店+生鮮超市為主的業態組合。0.7萬以下小型社區的蔬菜供應,可采取社區菜店+小型生鮮超市+早晚市+流動售菜點的業態組合。與此同時,全市“農超對接”超市店鋪果蔬營業面積要增加15%以上;全市新增生鮮超市店鋪200個,總數達到1000個以上。
社區便民菜店,在免去居民買菜奔波之苦的同時,大家最關心的就是菜價。馬億薇坦言:“只要別和菜市場的價格差太大就行。”為保障蔬菜價格,本市將大力發展蔬菜直營直供,鼓勵外埠和本地蔬菜生產基地、農村生產合作組織建立連鎖化、公司化經營的社區直營菜市場和社區直營菜店。為此,《意見》明確要求:城六區每區至少與2至3個本地和外埠蔬菜生產地區建立蔬菜直供戰略合作關系,在三年內發展本地和外埠蔬菜直營菜市場和直營菜店30家以上。
預計通過三年的引導和扶持,城六區連鎖化菜市場、菜店將形成一定的規模,在數量上達到:城六區每區發展公司化經營菜市場10家以上;每區發展連鎖化經營社區菜市場10家以上,連鎖化社區便民菜店50個以上;每區至少引進或發展社區菜市場和社區菜店品牌各1個。
昨天,在通州區武夷果蔬市場,顧客正在選購新鮮蔬菜。據了解,這兩天大部分蔬菜價格開始回落,該市場內的扁豆、青椒、黃瓜等蔬菜比上周降價近六成。
昨天一早,工體附近的便民菜市場顧客盈門,蔬菜瓜果一應俱全。
廣渠門地區 買菜店鋪選擇挺多
廣渠門橋東北角有忠實里、東環居苑、遠洋德邑等多個住宅區;隔一條廣渠路有冠城名敦道小區、廣渠家園,廣渠門橋向西沿著二環路由北向南還有京城仁和、金橋國際、麗水灣畔、領航國際、水上華城和華城濱河世家,向東則有富力城和廣泉小區。在百度地圖上輸入關鍵詞“菜市場”,在廣渠門橋為中心方圓1公里的范圍,有崇文門菜市場、廣渠左安社區菜市場、雙花園菜市場和鑫龍灣菜市場。
記者體驗了一下,上述社區到達任意一個離自己最近的菜市場,距離均在500米左右,步行時間5到10分鐘。不過,不同菜市場的環境差異還是挺大。
廣渠左安菜市場不大,面寬也就五米,長有30米左右,這里賣蔬菜的攤主只有三家,蔬菜品種有十來種,大個西紅柿和豆角2.5元一斤,黃瓜、西葫蘆、長條茄子2元一斤。記者問價時,西葫蘆已經沒有當日的新鮮貨,攤主愿意讓利,1.5元一斤。市場里早上買菜的人稍多些,午飯口上,更多買主奔著熟食攤,買碗面皮,切點肘子、醬鴨、紅腸,當一頓午飯了。許多攤主說,這附近租房的年輕人多,買菜做飯的少,所以熟食生意不錯。菜場算不上清潔,地上爛菜葉、西瓜皮和黑腳印隨處皆是。
周末的中午,崇文門菜市場生意很好,熟食攤、小吃攤上不少來吃午飯的年輕人。這里的蔬菜價格比較“給力”,西紅柿、黃瓜、圓茄子按個頭和品種每斤5到6元不等,西葫蘆、土豆、豆角的價格在3元至4元之間。售貨員說這些都是好品種,所以價格高一些。記者碰到住在冠城名敦道公寓的李阿姨,她今年70歲了,每天跟老伴一起到崇文門菜市場買菜,記者告訴她廣渠左安菜市場離他們家最近,李阿姨說她沒聽說過,一年來都在崇菜買菜,“崇菜比較有名,在大路邊。其他的菜市場都沒有聽說過。”
離上述兩家菜市場不遠,還有兩家世紀華聯的連鎖超市,超市里有專設攤位賣菜,西紅柿、茄子、西葫蘆、黃瓜的價格比廣渠左安社區菜市場的價格平均還能便宜些。而且店堂清潔衛生。記者在廣渠門橋附近走訪時還發現,不少社區中,零零星星都有一些小型菜站,價格與華聯超市里的菜攤基本持平。
上班族居民
周末搞“批發”
曉月苑是豐臺區宛平城的一個大型社區,垂虹菜市場在曉月苑二里對面,面積得有800平方米左右。菜市場營業時間是早6點到晚上9點,但商戶有挺大“自主權”,有時早上5點多,商戶進好貨就開始營業了?傮w看,這里蔬菜品種豐富,每天得有四十來種新鮮蔬菜。
垂虹菜市場是個老菜市場,臨近的曉月苑一里、二里、三里等老小區居民步行差不多10分鐘就能到,買菜比較方便。但曉月苑四里、五里等近幾年新入住的小區和相鄰的沸城小區,卻沒有一個這么近便的菜市場,于是流動商販逮著了“商機”,在五里、四里和沸城小區的門口,每晚都會聚集不少小攤販,許多居民下班懶得專程跑去菜市場,也習慣順道在小區門口的小攤販那里買點菜。
“只能周末有時間專門開車來采購一回,就是因為菜市場離家太遠了。”周日上午,蓮石東路的青塔大成雙盈菜市場外,沿鐵路橋下的私家車排成了一長溜兒。停下車手拎著兩個大布袋子準備進市場的耿女士說,這個菜市場規模大,肉菜主食齊全,“可惜離家遠,只能周末開車來,一次多買點兒。”
進入菜市場,喧嘩熱鬧的人聲充斥整個大棚,4排整齊的攤位延伸出至少得有上百米,真想每個攤位都逛到的話,得花上兩個小時。
賣菜的攤商都透著精明,將蔬菜按“成色”定價,比如黃瓜,新鮮齊整的賣到了每斤2.3元,有點癟巴外形不好的打出“特價1.5元”,更差一點的干脆8毛一斤“甩貨”。西紅柿呢,有商戶專門用大字標出“自然熟”當招牌,售價每斤從2元到4元不等。
附近兆豐園小區的文先生說,沿著大成路向西吳家村路一線,近幾年新建了許多居民小區,可菜市場太少,像大成雙盈這樣菜品豐富新鮮的大型市場就更少了。兆豐園旁邊的小瓦窯菜市場拆了以后,離得近的只有超市,很多居民都感覺買菜有點不便。
記者了解到,附近居民離大成雙盈市場近一點的走路10分鐘能到,遠一點的半小時也走不到,退休在家身體又好的居民,每天買菜多走一會兒當鍛煉身體了,沒那個體力也沒時間的上班族,只能周末開車來“批發”了。
社區小菜店 居民圖的就是近便
周六中午,崇文門西大街社區菜店,一位40多歲的大姐正貓腰在門口的西紅柿筐里挑菜,門口的這筐西紅柿看起來不那么水靈,“屋里的西紅柿一塊八。”菜店的店主不忘招呼著顧客。
走進這間10平方米的社區小菜店,貨架整齊,菜品也有二三十種,夏天家里常吃的大路菜挺全乎。長茄子、圓茄子、胡蘿卜、白蘿卜、紅柿子椒、青柿子椒、苦瓜、扁豆……雖然有的菜賣相有點兒老,但也有不少菜都能提供高低兩種品質和價格的不同選擇。
“得,我挑好了,您給稱稱。”挑西紅柿的大姐來結賬了,“大熱天兒的,還是來你這兒買菜方便實惠,出門兒走不了兩分鐘。”店主笑了,“俺們這兒還開門早收攤晚吶,一早7點就開門了,晚上9點才收攤呢。”
豐臺區萬泉寺萬潤風景小區有千戶居民,社區菜站就在小區中心廣場的便利店內,即使是距離最遠的樓棟,居民從家到這里快走兩步的話也不過兩三分鐘。菜站營業的時間是上午10點左右到晚8點左右。
這個社區菜站不僅近便,菜價與一站地外的萬泉寺南里社區菜市場也差不離,黃瓜每斤2元,最好的寬扁豆每斤3.5元。店主說,菜站每天早上都到批發市場上貨,種類能有將近20種,除了大路菜,還有花生、毛豆等夏令小菜。
因為店主要求不留存貨,所以一過晚上6點,菜站里的部分蔬菜、水果便開始斷貨;晚8點關門,也讓一些雙職工家庭覺得“早了點”。
“西紅柿2元、扁豆2元和3.5元一斤的都有。”周日早8點,普慧北里菜市場里,蔡和強的菜攤邊就圍了一圈顧客。這個菜市場就在普會寺社區馬路對面,附近幾個小區的居民步行過來最多也就10分鐘。
蔡和強菜攤上的蔬菜品種很齊全,記者竟然在他的小菜攤上數出56種蔬菜。有茄子、黃瓜、豆角這些家常菜,也有西蘭花、苦瓜、絲瓜、毛豆、花生等時令菜。
“來這兒買菜近是近,就是價格有點小貴,而且還要趁早來挑。”普會寺社區的劉大媽告訴記者,普惠北里菜市場比起玉淵潭農貿市場,蔬菜種類還是少一些,價格也都貴上幾毛錢。劉大媽說,有空呢她還是會坐2站公交車去玉淵潭農貿市場。
“我們就是服務附近的居民,要保證每天都是新鮮菜,進貨數量肯定得控制,價格沒法完全跟大農貿市場比。”蔡和強說他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除非大家買菜都是提前一天預訂,我們才可能按需分批進貨。”而記者訪問的多數顧客都住在附近,大部分顧客都說為圖方便,菜價“貴上一兩毛錢也能接受”。
批發市場 需要環境整潔更宜人
緊靠京深海鮮市場的光彩批發市場,是南三環趙公口、劉家窯一帶居民經常光顧的菜市場,價格比超市至少便宜三分之一。從慧時欣園小區快步走到批發市場要15分鐘,稍遠一點的小區,一些大爺大媽專門坐公交車去光彩買菜。
周日一大早,光彩市場的室外蔬菜水果區人頭攢動,叫賣聲此起彼伏。由于本地應季蔬菜大量上市,最近菜價有所回落。“總算有1塊錢的菜了,跟往年比還是貴點兒。”石榴園小區的林大媽說,她現在懷念前兩年的菜價,晚上快收攤的時候,辣椒、茄子、西葫蘆撮堆賣,一塊錢一堆,一周的蔬菜十多塊錢就能解決了。
林大媽很慶幸住得離光彩市場近,“還好守著這個大市場,比超市買省錢多了。”不過,露天市場地面沒有徹底硬化處理,沒清干凈的菜葉爛在土里,雨后總是泥濘難行,大小三輪車、自行車在并不寬敞的過道間穿行,總得小心翼翼地避讓,一不小心就蹭一腿泥。
光彩露天市場旁一棟灰綠色的建筑已經完工,菜場可能很快就要搬進去。“希望政府能給攤主們減點稅費,讓菜市場環境改善,價格還能便宜。”林大媽表示說。
居住在朝陽區雙橋、管莊一帶的居民,買菜是一件還算方便的事兒。從雙橋橋頭南岸往東走一兩分鐘,就是一個大約有500多平方米的大棚式菜市場。從雙橋橋頭往南走大約六七分鐘就是通雙里農貿市場,1000多平方米的大棚市場里至少有30多個固定攤位,蔬菜、瓜果都有賣的。黃瓜每斤1.5元,西紅柿1.8元左右。雙橋路再往南大約1公里,就是雙橋新發地批發市場。這兒是雙橋附近最大的批發市場,價格也最便宜。記者周六下午4時許到菜市場,有些攤販已經著急收攤,蔬菜比早上便宜了40%以上。黃瓜每斤0.8元,西紅柿1元一斤,茄子每斤0.5元。如果幾家一起去“批發”,價錢還能降5分左右。
雙橋橋頭西側還有家永輝超市,周邊有市民也到超市買菜,“我們現在不怎么去菜市場,雖然批發市場的菜便宜,但缺點就是市場太臟。”附近居民王阿姨說,菜市場的地不平,一下雨就積水。“帶棚的菜市場里倒是不積水,但光線差,通風也不好。”
玉泉東菜市場在海淀區采石南路。永定路和玉泉路附近太平路46號院、太平路33號院、采石南路55號院、測繪勘察設計院家屬院、北太平路甲18號院等小區居民主要在此買菜。這些小區的居民,腿腳利落些一般走5到10分鐘就可到達。
周末,菜市場生意紅火,記者數了數,市場有43個售菜攤位,只有個別菜商明碼標價,多數蔬菜需要買主開口詢價。一位身著深綠色短袖衫的菜商生意很好,她的菜攤上每種菜都放個紙片明碼標價,吸引不少人照顧她的生意。
這個菜市場有三條通道,通道原本不寬,個別菜販還將物品隨意堆放,通道顯得更加狹小。雖然頂上有吊扇,夏日的午后市場里仍顯得很悶熱。周邊的居民反映,這個菜市場很方便,蔬菜也很新鮮。不過,希望能改善菜市場的通風和降溫,保證通道的暢通,防止意外。
居民寄語菜籃子
百旺新城王女士:
對早出晚歸的上班族來說,買菜最迫切需要的是方便。要么下班順路隨手就買點兒,要么從家里走不了幾步就能有菜店,最理想是別超過5分鐘路程吧。還有就是菜店收市時間別太早,營業時間卡的太死,我們有需求也沒有時間消費啦。
我以前住在車道溝,社區里就有個小菜店,經營者就住在菜店里,早市關門了他就營業,一直到晚上睡覺,甭管什么時間到那里總能買到菜,F在我就希望每個社區都能有這么一個物美價廉的小菜店,它真解決上班族的問題呀。
北太平莊40號院史女士:
我身體不好,買菜一般就在院里私人經營的小菜店,那一家人只要不是睡覺時間,菜店基本都營業,隨時可以去買菜和大路貨的水果。說句夸張的話,你炒菜鍋都坐火上了,想起沒蔥,下樓去買兩棵都來得及。
我的孩子來看我,走的時候也經常從小菜店帶點菜回家,他們特羨慕我這里買菜方便。要說對老百姓菜籃子的希望,一個價格別離譜,二就是能方便,尤其年輕人每天上班那么緊張,哪兒有時間專門買菜呀。
大興區水晶城柳先生:
我家對面就是濱河早市,走路兩三分鐘就到,聽著特方便吧。
可平時上班,我去不了早市;周末想在家做兩頓順口的,可早市10點就收攤,好容易逮個周末想睡懶覺都不踏實。每次我都踩著點兒進來,幸虧攤販都能拖時間,要不我守著早市買不到菜呀。能不能周末的時候,早市晚點收攤,讓我們這些平時早出晚歸的人能睡個懶覺,也不耽誤買菜?
首邑上城宋女士:
我平常上班根本沒法去早市,只能在超市買菜。我們社區附近有個華堂超市,但超市以凈菜和有機菜為主,價格比早市貴不少,冬天最多能差5倍。
我很希望能開個晚市,我們下班回家順便就買到菜。晚上了菜可能不夠水靈,但新鮮而且價廉就行啊。
雙井社區王大媽:
說起買菜我就忍不住抱怨,我家最近的菜市場是雙花園早市,面積小、營業時間短,價錢還不算便宜。我這腿腳,怎么的也得走20分鐘才能到。
早市8點半就關門,我要是錯過了早市,再想買菜,就只能坐5站公交車到平樂園那個菜市場,往返一趟,只算路上的時間起碼也1個小時,算上兩頭走路,算上買菜,我去一趟半天時間就搭里了。那里價錢便宜點兒,還是全天營業,但提著菜擠車實在不方便。
我們社區要是有個小菜站,走路十來分鐘就到,早點晚點都能買到菜,那就方便啦!
朝內南小街張阿姨:
我們家附近本來有家“金寶菜市”,出了胡同拐個彎就是,步行只要三五分鐘,挺方便的。但上個月小菜市場突然掛出停業整修的牌子,然后就大門緊閉沒了消息。
現在我們樓里的人買菜,都只能到這家金年豐菜市來啦,也不怨這里的菜少,這本來就是在超市里擠出來這么點兒地方。唉,菜價不便宜,換花樣就更別想了。你看看,也就有十來樣菜吧,做家常菜是夠了,想常換換口味就不行。這不,今天想買點西葫蘆包餃子,這家就沒得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