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最新發布了2011年第四季度海洋環境信息,所監測的37條入海河流斷面水質狀況顯示,有29條入海河流水質在第Ⅳ類(人體不可直接接觸用水)以下,比例高達78%,其中有18條入海河流水質連農田都無法灌溉。
據了解,依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評價,2011年第四季度,海洋部門對37條入海河流進行了監測,其中灤河等4條入海河流監測斷面水質為第Ⅱ類;陡河等4條入海河流監測斷面水質為第Ⅲ類,主要污染物為總磷和COD(化學需氧量);閩江等5條入海河流監測斷面水質為第Ⅳ類,主要污染物為總磷、石油類和重金屬鎘等;大沽夾河等6條入海河流監測斷面水質為第Ⅴ類,主要污染物為重金屬汞、石油類、COD和總磷;碧流河等18條入海河流監測斷面水質為劣Ⅴ類,主要污染物為COD、總磷、氨氮、石油類和重金屬汞。
據了解,依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地表水水域環境按功能高低依次劃分為五類:Ⅰ類主要適用于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Ⅱ類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稀水生生物棲息地、魚蝦類產場、仔稚幼魚的索餌場等;Ⅲ類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魚蝦類越冬場、水產養殖區等漁業水域及游泳區;Ⅳ類主要適用于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Ⅴ類主要適用于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而海洋局監測的37條入海河流中,就有18條入海河流水質在劣Ⅴ類,也就是說,這些入海河流的水質連農業用水都不符合要求,是在向海洋排放污水。
此外,2011年第四季度,海洋部門對部分沿海省(市、區)342個陸源入海排污口的排污狀況實施了監測,監測評價結果表明,超標排污的入海排污口數量為154個,占監測排污口總數的45%。第四季度監測的入海排污口超標排放的總體情況較第三季度有所好轉。
2011年第三季度部分沿海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監測結果顯示,渤海濱海地區海水入侵范圍基本穩定,黃海、東海、南海濱海地區海水入侵呈加重趨勢,其中浙江溫州、福建福州及泉州灣監測區海水入侵程度和范圍有所增加。廣東潮州、揭陽、陽江海水入侵范圍有所增加,海南三亞監測區個別站位氯度明顯升高,是2010年同期監測值的3.8倍;各監測區土壤鹽漬化范圍基本穩定,個別監測區含鹽量明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