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環保監測中心首次公布了本市PM2.5研究性監測數據24小時均值。前天14時至昨天13時,PM2.5濃度日均值為每立方米23微克。專家表示,日均值可以幫助市民更準確地評價空氣污染情況。
專業數據:首日均值23微克
前天14時至昨天13時的PM2.5小時監測數據顯示,PM2.5研究性監測數據在前天14時等時段出現8次最低值:每立方米3微克。昨天13時達到最高值:每立方米72微克。在小時濃度曲線右上方,清楚地標注了24小時均值:每立方米23微克。
專家表示,只有24小時均值,才能更科學地評價暴露在污染環境中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而市民往往關注某一時刻的空氣質量,這也正是為什么市民感覺某些霧霾天空氣質量較差,但實際檢測污染程度并不嚴重的原因。昨天全市天氣受冷高壓的控制,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預計全天空氣質量為1級優的好天。
市環保監測中心副主任趙越表示,上月公布PM2.5研究性監測小時濃度數據,但由于時間緊張,未能同步公布24小時均值,現在公布的24小時均值為系統自動計算得出。她表示,市環保監測中心目前發布的仍是PM2.5研究性監測數據。關于空氣質量新的國家標準和監測規范尚未正式出臺,所以無法得出是否超標的結論。
專家表示,鑒于可能存在監測方法的不同,不能將目前公布的研究性監測數據與國外相關標準簡單對比,只能供市民參考。據介紹,正在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PM2.5的24小時平均濃度標準擬定為每立方米75微克。
專家詳解:
小時濃度不足為據
24小時均值和小時濃度數據在參考價值上有何異同?市環保監測中心教授級高工虞統告訴記者,無論是PM10還是PM2.5,小時濃度只是監測基礎數據。國內外都沒有關于空氣顆粒物小時平均值的標準,評價空氣質量不能以某個時點或很小的時段數據為依據。國際通行以24小時均值為準,評價空氣質量對健康的影響。
虞統告訴記者,計算空氣顆粒物PM10或PM2.5的24小時均值,是將該項每個小時的監測值相加,再除以24。對網友熱議的除夕夜PM2.5濃度曾一度飆升至每立方米1593微克,專家表示,瞬間高值很容易受自然條件影響而變化,比如一陣風就能將PM2.5的監測值吹得很低,因此不太具有參考價值。
根據美國環境保護局的實驗,短時間顆粒物濃度測量數據缺乏可信度。美國科技人員曾用兩臺同樣的儀器,在同一地點監測空氣中顆粒物濃度,得出的結果并不一致。虞統說,國際普遍接受的顆粒物監測評價標準為24小時濾膜稱重法。而顆粒物監測小時濃度值,不同儀器監測結果差距較大,其數值一般只用于趨勢變化判斷。
專家觀點:
PM2.5危害難下結論
對現在公布的監測數據,虞統表示很難評價其是否對人體健康有影響。與二氧化硫等化學成分明確的污染物不同,顆粒物成分復雜,很難確定一個對人體安全的標準。“嚴格意義來說,吸入多少顆粒物都不好,吸入越少對人體健康影響越小。但顆粒物濃度太低也不可能,因為我們所在的環境本底顆粒物濃度就比較高。”
據了解,世界衛生組織至今沒有明確界定PM2.5的安全值范圍,只有階段性參考指標。美國自2006年起將PM2.5日均值設定在每立方米35微克,但仍有部分地區無法達到這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