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鎘污成謎:溯源廣西鎘污染事故

2012-02-04  來源:中國環保網   
[字體: ]

2012年中國首例城市水源地危機震動廣西,半個多月過去,污染成因依然成謎。這場跨年風波對于“有色金屬之鄉”河池市,似乎是注定的宿命。

死魚警報

廣西柳州人以瘋搶超市瓶裝水開啟了他們的2012年,約21噸重金屬鎘沿龍江如幽靈順流而下,向廣西第二大城市柳州游蕩而來。

這是2012年中國第一起重金屬污染事件,也是2012年中國城市水源地的第一次告急。

2012115日,龍江拉浪水庫,當養殖戶蘭威發現自家網箱中的魚開始陸續死去的時候,他并未意識到一場廣西歷史上最大的污染事故正由此發端。龍江所在的河池市環保局正是依照這一不顯眼的“警報”對水質進行檢測,發現鎘濃度異常。

而若非魚兒“以死相告”,人們或許還要再遲些時候方知災難降臨。河池市環保局局長吳海愨稱,此前,該局對龍江水質的監測頻率為一月一次,一般在每月的10日之前完成。

根據廣西自治區龍江河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的事后分析,此次入河的鎘約21噸,以溶解態的形式存在,且污染水團相當集中。在某些河段,鎘濃度超標最大達82倍。

龍江是柳江上游支流,從拉浪水庫到柳州自來水廠的第一個取水口,只有140公里左右。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污染水團下泄將使柳州市柳江河段超標10倍以上,并可能影響到珠江干流水質。

鎘是造成上世紀世界七大環境公害事故之一的日本富山縣“痛痛病”的元兇,長期過量接觸會引起慢性中毒,致肝腎損傷,還可導致骨質疏松和軟化;短時間內吸收大量的鎘可引起急性中毒,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

“這次鎘污染事件(規模)在國內歷次重金屬環境污染事件中是罕見的。”一位參與事件處置的專家對新華社記者如是說。2005年底,同是珠江支流的北江亦曾出現驚動全國的鎘污染事故,此次龍江鎘污染事故并不遜于前者。

事故發生三天后的2012118日凌晨330,污染的消息才經由河池市傳真通報柳州,這被媒體質疑為“晚報”。“最擔心的事情(飲水源遭污染)終于還是發生了。”柳州市環保局局長甘景林告訴媒體記者,污染規模幾何,污染源始自何處,這些信息當時無從得知。但柳州的神經瞬間緊繃,因為該市四大自來水廠的取水口全部位于柳江。緊急啟動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應急預案Ⅲ級響應,一場跨年“柳江保衛戰”就此打響。

事故發生十二天后的2012127日,廣西啟動突發環境事件Ⅱ級應急響應。廣西自治區主席馬飚要求動員一切力量確保水質達標,“全國不行哪怕全世界的力量都要想方設法。”

環保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振成曾擔任北江鎘污染事故處理降鎘工程專家組組長,此次再度臨危受命,擔任處置龍江河突發環境事件專家組組長。許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通過設立在龍江河段五道防線的層層削減,約75%的污染物會消弭于龍江之中,進入柳江的鎘不會超過三成。

饒是如此,柳州仍不敢大意。柳州自來水廠負責人稱,如果鎘超標兩倍以下,水廠尚可通過技術處理保證自來水仍符合國家標準,但超過兩倍,則無能為力。

為保無虞,往常未曾用作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地下水源啟用,可日供8萬噸地下水。與柳州市區日常需用每日30萬噸相比,8萬噸的數字顯然捉襟見肘,但別無他法。

截至發稿,龍江河段鎘污染的峰值已由80倍降到25倍左右。應急指揮部的消息稱,在柳州市區上游57公里的糯米灘水電站以上的龍江河段,仍有鎘濃度超標5倍以上的水體長約100公里,此次鎘污染將波及下游約300公里河段。

造成如此范圍的污染,究竟誰是元兇?事故發生已逾半月后的今天,依舊成謎。

確定污染源一波三折

2012125日,河池市應急處置中心稱,龍江河水質超標事件污染源已初步查明,污染源來自廣西金河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目前,這家每月銷售收入達1.5億元的國有企業已被勒令停產,董事長等三人被拘留。

然而,21噸如此龐大的污染團突然出現,是因為一兩家企業大規模排污造成,還是當地日常普遍偷排累積達到爆發點,這是一直沒有得到解答的謎團。隨后事態發展卻是一波三折。

然而,金河公司隨即大呼“冤枉”。“我們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我們不是元兇。”金河礦業副總經理李孟凡堅稱。此前,專家組篩查發現該公司的廢渣堆放場所未達到國家標準,懷疑其廢液有可能通過溶洞或暗河滲漏入江。但該公司出具的一份由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于1991年做出的地質勘察報告顯示,該渣場及其附近無暗河通過。

“即使我們渣場中所有的鎘都滲入龍江,也不足以造成如此規模的污染。”李孟凡對來訪的媒體記者稱,“金河公司兩萬余噸堆渣中只含有幾十公斤的鎘。”金河公司官方網站顯示,該公司鎘回收能力為每年350噸,吳海愨表示,金河公司的回收鎘項目并未申請驗收。該公司于201110月通過廣西環保廳的清潔生產審核驗收。

目前,金河公司已在申訴。“(河池市)國土資源局已經確定我們不是污染源,但專家組還未有最終結論。”但河池市委副書記秦斌201221日對南方周末記者稱,專家組通過對金河公司的產量、產能及未處理前的廢水量進行核算后,金河公司仍未洗脫嫌疑。

2012127日,鎖定金礦公司兩天之后,在龍江東江鎮河段邊,排查的專家組發現了一家未掛牌的冶煉廠,一個不知通向何處的深不見底的溶洞中散發出陣陣刺鼻的氣味,且廠區尚有九個裝有廢水的水池,被懷疑為新的污染源。據河池市環保局透露,該廠名為鴻泉立德粉材料廠,原系生產用于塑膠、涂料等的立德粉,但經專家鑒定,其擅自改變生產工藝,實際上已成為一個主要生產銦的冶煉廠。在銦的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副產品鎘。

130日,應急指揮部稱,鴻泉立德粉材料廠等相關企業的7名相關責任人已被刑事拘留,通稿中已無金河公司。河池市官方隨后的消息稱,目前重點鎖定的嫌疑對象即為鴻泉立德粉材料廠和金河公司,但具體污染成因并未公布。

此前,許振成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污染途徑系由于廢棄物堆放不規范,導致廢液通過溶洞下漏。然而,131日,河池市宣傳部門組織媒體對停產整頓的企業進行集中采訪,包括金河公司在內的當地冶煉巨頭均表示事不關己。21噸重金屬鎘難道從天而降?

事實上,這已不是當地第一次查不出污染源。20113月,同樣是龍江河污染,懷遠鎮自來水廠受直接影響,導致該鎮六千多人生活用水困難,當地環保部門始終未能查出禍端。

吳海愨稱,由于當地地形復雜,地下溶洞較多,企業排污容易通過地下溶洞進入河中,專家取證非常困難。

根據河池市環保局的監測,污染事故甫被發現之時,拉浪水庫的上下游均未發現明顯的污染超標。中科院院士袁道先曾于1960年代對河池的喀斯特地形進行實地勘測,“拉浪水庫下面就有一條地下河。”這位時任廣西地質調查大隊總工程師記憶猶新。

在整個廣西的巖溶地區,這樣的地下河有幾百條。“這就意味著如果是通過地下河造成的污染,其源頭有可能在數十公里之外。”

盡管我國水污染防治法嚴禁利用溶洞、地下河偷排廢棄物,但這樣的例子在廣西并不鮮見。1980年代,廣西德保一家造紙廠利用一個溶洞偷排污水,污水在地下河中運移5公里;而柳州市的龍泉山地下河,一度成為沿線醫院、工廠的下水道,洞內惡臭難聞。

在實際執行中,法律規范形同一紙空文。“目前在巖溶地區的環保執法檢查,多限于對企事業單位‘三廢’排放情況的檢查,而對于向溶洞排污的問題還未列入重點檢查對象,這是一個很大的漏洞。”袁道先說。

禍福“有色金屬之鄉”

2012129日下午,在緊鄰龍江的一家選礦廠,兩個臨時工正在一處露天堆放的渣場上忙著覆蓋塑料布,“老板打電話說讓趕緊蓋上”。記者看到,現場無任何污水處理設施,而開業兩年的選礦廠已累積了近十處小山似的廢渣堆,毫無遮擋地矗立在龍江邊。

這只是河池涉重金屬采、選、冶產業鏈中無序亂象的冰山一角。

坐擁儲量價值700億美元的有色金屬,“有色金屬之鄉”河池名不虛傳:錫儲量占全國三分之一,銦儲量名列世界第一,銻、鉛、鋅儲量占全國第二。2010年,河池有色金屬產業生產總值突破百億元,成為該市首個百億元產業,2011年更有望突破200億元。

然而,光環之下,是積重難返的重金屬污染之痛。

廣西環保廳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廣西全區共有465家重金屬排放企業,僅河池市就占約三分之一。在全國138個重點重金屬污染防控區域中,僅河池一市就有三區縣入圍。2009年,廣西環保廳的排查顯示,河池市涉砷行業企業共有108家,其中,通過環保驗收的僅有24家。

在河池市南丹縣,1980年代初無序的大規模開礦勢頭發軔,巔峰時期礦廠曾達到676家。不僅無名無姓的小選礦廠魚龍混雜,2010年環保部掛牌督辦案件中,南丹縣3家重金屬排放企業均被發現存在污水收集系統不完善,部分含砷生產原料及廢渣露天堆放的問題。

而幾十年的無序開采,留給了河池71座尾礦庫,其中有12座被界定為危、病、險庫,一個個宛如定時炸彈,矗立在當地特有的喀斯特地貌上,滲漏、潰壩,安全隱患難以預計。

一個頗堪玩味的細節是,就在龍江鎘污染爆發前四天,環保部華南督查中心剛剛到河池進行了一次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情況的現場督察。

而據河池市環保局介紹,201110月底,河池市召開涉重金屬企業專項整治工作會議,表示用兩個月的時間即到2011年底全面提升企業污染防治能力,消除隱患。

在此之前,河池市共有56家企業安裝了82套自動在線監控設備,一發現河流重金屬超標立即調查。此舉曾被當地媒體贊許為科技監測“緊箍咒”彈響重金屬防控“協奏曲”。

而這一切的努力,都隨著一場史無前例的鎘污染事件爆發深陷尷尬。

重金屬污染事故于河池而言,已近乎家常便飯。20118月,河池市南丹縣31名兒童被查出高鉛血癥;200810月,河池東江鎮一家冶煉廠的含砷廢水外溢,導致450多人尿砷超標,時任環保局長等五名干部遭撤職處分。

時間再往前追溯,1999年,河池城東水廠砷污染事件,造成三千多人中毒,污染狀況至今仍未消除。同年6月,暴雨洪水將當地多家選礦廠的廢水尾砂沖入大環江,導致大環江受到嚴重重金屬污染,江水漫處,650公頃農田受污,380公頃因絕收而廢棄,十年后廣西師范學院的專家監測時,沿岸稻田中鉛、鋅、砷的濃度仍超出國標。

河池市疾控中心的科研人員20119月發表的一則報告顯示,該市抽檢的154份食品樣品中,鉛含量超標率48.05%,鎘含量超標率11.69%,尤其蔬菜、大米、玉米、面粉、干食用菌等受鉛的污染相當嚴重,污染主要來源與工業“三廢”排放、污泥、城市垃圾和食品加工中的二次污染有關。“在河池,要是哪天不吸收點重金屬都會覺得不舒服。”一位河池當地媒體的記者如是調侃。

此次龍江鎘污染事件,儼然是沿著此前的車轍重新走了一遍。

目前,河池已經對全市所有涉重企業展開了地毯式排查。131日,這場整治風暴擴大到了廣西全區。

河池市環保局稱,龍江上游的7家規模冶煉企業都已停產整改。這些宣稱環評合格、甚至達到清潔生產要求的龍頭公司,在空前高倍的顯微鏡面前無不露出諸多瑕疵。僅以一家名為成源礦冶的公司為例,被要求整改的項目達20項之多。

而吳海愨坦承,這次細致排查之后才發現,龍江河畔亂堆亂放的渣場還為數不少。而已經被鎖定的鴻泉立德粉材料廠,已經在環保部門的眼皮底下“掛羊頭賣狗肉”違規冶煉了五年,這也就意味著,那個深不見底的溶洞可能已經以下水排污道的身份存在了五年。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