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布的去年國內5位生態農業專家對華東、華南、西南、東北和華中5大水稻生產區實地調研報告,發現生態農業技術可使水稻的化學農藥用量減少30%以上。再次引起人們對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視。
該研究表明單項生態防控技術僅能在某一階段防治一項或幾項病蟲害。要有效減少水稻生產中化學農藥的使用,應因地制宜地綜合利用和集成各項生態防控技術,實現化學農藥使用量的減少,控制病蟲害。但我國目前對于生態農業的重視并不如轉基因農業。
生態農業減少農藥30%
在過去的一年中,國內5位生態農業專家對華東、華南、西南、東北和華中我國5大水稻生產區展開調研,分別撰寫出了每個稻區的生態農業報告。
調研結果表明,全國水稻病蟲害十分嚴重,2009年全國水稻病蟲害發107424.68千公頃次,造成稻谷產量損失512.82萬噸。
報告認為,“目前我國對于水稻病蟲害的防治主要以化學防治為主,農藥的濫用和過量使用普遍,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威脅水稻的可持續生產。”
但在實際生產實踐中,以農業、物理和生物防治為關鍵技術的生態防控技術正在被廣泛采用并進行示范推廣,逐漸顯現出病蟲害防治和減少農藥使用的優勢。
例如在華中地區的調研結果表明,通過優化集成推廣應用綠色防控技術,可使大面積水稻生產的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30%以上,水稻病蟲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
同時,研究表明單項生態防控技術僅能在某一階段防治一項或幾項病蟲害。因此,要有效減少水稻生產中化學農藥的使用,應因地制宜地綜合利用和集成各項生態防控技術。
生態農業技術的普及應用,同樣能實現化學農藥使用量的減少,控制病蟲害,但我國對于生態農業的重視并不如轉基因農業。
綠色和平食品與農業項目主任方立鋒告訴記者,生態農業中不同的案例有不同的效果,但是整體而言生態農業在農藥減量上具有明顯的優勢。
不過,由于轉基因植物品種被認為具備高產、抗病蟲、抗除草劑、耐旱、耐鹽堿等特點,被認為可以顯著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使得轉基因農業得寵。另一方面,對于轉基因農業存在的質疑主要認為其產量并不高產。
記者在河北清苑、河南安陽等地采訪得知,一些轉基因玉米品種遭到大面積減產,而非轉基因玉米品種卻豐收在望。
農戶們在選擇轉基因農業還是生態農業方面,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有種植戶告訴記者,他們只是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產量,但實際種植發現并非如此。
投入不及轉基因農業
去年12月,農業部對外發布了《農業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表示將繼續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作為未來5年的重要任務之一。
對此,綠色和平卻呼吁我國應該對生態農業技術上加大研究,在政策扶持、科研投入以及培訓推廣等多方面予以更多的研究和支持。到底是選擇在轉基因技術,還是選擇生態農業技術,爭議仍在繼續。
據了解,我國對于科學研究的投入主要來自國家財政。其中在農業方面,雖然對農業生物技術的投資近年來有較快增長,但是對生態農業研究和推廣領域的投入卻有限,科研投入結構不合理的情況仍然存在。
對轉基因技術方面研究的投入,這些年來持續增長。一位承擔著國家轉基因專項的農業部研究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國家未來在轉基因專項方面的投入將會達到100多億元。
現有的投入有,1999年由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啟動的“國家轉基因植物研究與產業化專項”,根據公開資料獲悉,中央財政業已投入了5.1億元。同時還有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風險評價與控制基礎研究項目,以及國家高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863計劃)中對于轉基因的投入。
根據農業部對綠色和平信息公開申請的回復:1996年以來農業部開展生態農業試點,示范推廣生態農業技術和科技研究,至2011年累計經費投入3.14億元。
記者根據公開的歷年科研項目數據統計,包括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攻關等國家級項目,生態農業研究相關的項目經費總計近3億元。
但前述農業部轉基因專項研究人員指出,“現在的投入實際上大部分都放在了常規育種方面,轉基因作為一個基礎領先的東西,國家需要大力支持。”他認為,“轉基因技術實際上是生態農業的一部分,有它抗病蟲等多方面的優勢,所以不能將這兩方面對立起來,而是整個生態農業的一部分。”
關注轉基因技術風險
綠色和平食品與農業項目主任方立鋒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轉基因技術在環境影響、人體健康、以及國家糧食安全方面仍存在著不確定因素。而生態農業在產量穩定性、成本控制、食品安全和環境健康方面擁有多項優勢。
事實上,究竟是選擇轉基因農業還是生態農業?一直以來存在爭議。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也向記者表示,自轉基因誕生之日起,關于其安全性的爭論就一直不斷,目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無定論。
周思然說,對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然值得懷疑,如抗蟲農作物既然能使咬食它葉片的昆蟲消化系統功能損害,那誰又能擔保它不會對人畜產生類似的傷害呢?
在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薛堃博士看來,轉基因方面的研究一定要走在前面,至于在具體應用上一定要做到慎重。
他告訴記者,農業只是轉基因技術應用的一個方面,如今轉基因技術在工業領域內應用廣泛,比如一些生物藥物的生產等。薛堃認為,由于需要對轉基因做基礎技術的研發等,所需要的投入大大高過生態農業,而生態農業作為一個技術手段,一直以來整體投入很少。
新聞鏈接
轉基因爭議仍在持續
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350萬公頃,在種植面積超過100萬公頃的前8位國家中位居第6位。目前,我國商業化種植的主要作物是轉基因棉花。
如今,對于轉基因的爭議未有定論,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提出,“應當加快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
目前,我國還沒有批準任何轉基因糧食作物的商業化生產,但是科研工作者一直在從事轉基因糧食作物的研究,涉及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大豆等多種作物。
其中,轉基因玉米、水稻已經獲得了生物安全證書,但是并沒有獲得最終的商業化生產的許可。另外,轉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等作物已獲得進口許可,只可用作加工原料。
記者在去年舉辦的轉基因大會上了解到,由農業部等4部委開展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調研中,就發現東北某些地區存在非法轉基因作物的事實。
去年9月,環保部主管的《環境教育》雜志刊文指出,諸多違法種植事件和轉基因食品的流通情況某種程度上暴露了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體系的漏洞和不力。同時,轉基因棉花種植一代不如一代的現狀,也體現了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體系的不足。
在食品安全方面,現有的轉基因食品生物安全評價只是基于短期(幾周)的試驗研究,缺乏長期而全面的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
目前我國已經頒發了兩種轉基因水稻的生物安全證書,水稻是我國13億人的主糧,大米是長期需要的食品。在目前轉基因食品長期安全性沒有定論的情況下,讓轉基因水稻直接進入食物鏈存在較大風險。
在環境及長期安全性的問題上,現有的轉基因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都是短期1~2年的研究,還沒有基于長期完整的環境安全跟蹤研究。
據了解,目前我國在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體系中只是關注基因安全和環境影響的研究,但是對國外專利控制,種植轉基因作物對農民生計影響等研究基本沒有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