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微博頻道員工自曝“加V”認證內幕

2012-02-2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體: ]

  “中國紅十字會商會總經理V”、“吉林市政府駐京辦職員V”、“電臺編導V”……

    曾幾何時,微博上一個帶V的后綴,會讓公眾天然地相信這個“經過驗證的身份”真實無疑,但郭美美、高悅兒等人的相繼曝光,卻不斷提醒公眾一個他們也許不愿接受的現實——那些微博上被綴了V的用戶,未必如你想象的那么“表里如一”,相反,有些人的加V身份可能只是一件“迷彩裝”。

    “目前,微博運營商提供的認證服務中,有一些‘漏洞’,正在被濫用。”李菲(化名)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從2010年開始,她在國內數家知名微博平臺負責相關工作。

    郭美美們是如何穿上的“迷彩裝”?微博加V認證服務,到底有哪些漏洞?其中有沒有貓膩兒?能不能避免?

    一個周末的下午,李菲向中國青年報記者一一講述了她眼中的答案。

    為何人人想“加V” 有的圖虛榮,有的為營銷

    點開新浪、騰訊、搜狐等幾大微博平臺,“媒體記者V”、“知名演員V”、“獨立導演V”、“公司董事長V”、“律師V”……這些被冠以V頭銜的認證賬號比比皆是。他們的粉絲,往往少則數千、多則數萬,他們的發言往往會被成百上千地轉發,由于“加V”意味著微博運營商認可了這些賬號的真實性,草根用戶對他們的發言,天然地有好感和信任度。

    但在李菲看來,公眾對這些綴了V的頭銜可得“留個心眼兒”。

    “雖然在各大微博平臺上,個人用戶申請加V一般有嚴格的要求。但在現實中,能‘繞開’或者‘破解’這個正規途徑的加V方式,不一而足。”李菲告訴記者,“比如,走員工內部‘快速通道’加V、找關系‘夾帶’加V、刻意在證明材料上造假騙V,都是這部分‘帶V用戶’可能利用的途徑。”

    李菲的話不是沒有現實佐證。

    “草根用戶申請微博加V不被通過?沒關系,找‘搞的定工作室’,專業又快捷。”“只需500元,附上名字、電話、微博鏈接、認證說明和身份證號碼,當天給你認證好,做不到包退全款。”

    你若查詢各大微博平臺的官方認證規則,會發現個人加V認證“門檻重重”——比如要求你在娛樂、生活、體育等13個領域內有一定的知名度,需要提交真實的身份證明和加蓋單位公章的證明文件,并且要在嚴格審核之后,方能予以免費認證。但你若是換個思路,在百度搜索或淘寶網上輸入“微博認證”幾個字,會發現給自己“加V”是件再容易不過的事。

    如今,正如媒體所披露的,“花錢買V”早已形成一種市場需求,微博加V認證也儼然成為一條地下產業鏈。

    為何人人想加V?在李菲和她的同事看來,答案很簡單:有人圖虛榮,有人為營銷。

    “其實,微博認證的主要目的,是確認你的身份是正確的,你頂著這個身份發言需要負責任,跟你是否是名人沒有必然聯系。”李菲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但是,人人都有虛榮心,希望自己被關注、增加粉絲數,同時,更希望自己有話語權,說出的話有更多的人相信。”

    她表示,就她所見,微博上有此動機的演藝界年輕人尤其多。

    “第二個原因,是在微博這個自媒體上,一部分用戶希望借‘加V’擴大賬號的影響力,賺取廣告費,說白了就是營銷自己。”李菲告訴記者,她的同事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比喻:“如果你有500個粉絲,就相當于一本內刊;有1000個粉絲,相當于一本雜志;有1萬個粉絲,相當于一份小的地方報紙;有100萬粉絲,就是全國性媒體;有1億粉絲,你就是CCTV。”

    “一個粉絲越多的賬號,理論上能賺的錢就越多。”她說。

    李菲表示,雖然不是每個加V賬號都是為賺錢而來,但微博上“水漲船高”的廣告費,確實刺激了一部分用戶不惜一切手段去聚攏粉絲,而賬號“帶V”顯然是基本配置。

    “據我所知,一個有10萬粉絲的賬號,發一條帶廣告性質的微博,最貴的能到2000元。”她說,“被加了V某種程度上就是公信力,它有時候就意味著錢。”

   虛假“加V”賬號鉆了哪些漏洞

    在李菲工作的微博平臺上,政務微博賬號和機構微博賬號相對難有“李鬼”,個人微博認證則是“李鬼充李逵”的重災區。

    問題是,既然各大微博平臺的認證條件都很“苛刻”,“花錢加V”究竟在哪個環節鉆空子?為此,中國青年報記者曾以買主身份,與數家宣稱“有路子加V”的淘寶店主咨詢,但賣家均對所謂“路子”諱莫如深。

    “據我所知,個人按照正常的途徑申請加V認證,確實很嚴格,有時甚至手續齊全了都不一定能通過。但這個制度又有漏洞——‘全民皆兵’搞認證、拉人‘加V’算績效、允許模糊身份信息等等。”李菲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不少‘花錢加V’服務,就是在利用這些漏洞。”

    李菲告訴記者,在她所在的這一大型微博平臺上,由于每天面臨海量個人加V申請,有認證權限的人“比你想象得要多”。事實上是分散在各個部門,可謂“全民皆兵”。

    “對用戶的加V申請,我們的高層領導可以審核,下面每個部門有一批固定的員工可以審核,每個省市的媒體拓展專員可以審核——有的專員即使沒有審核權,但可以代人提交加V申請,通過專員提交的申請,基本上都可以迅速通過。”她說,“有審核權的人太多了,就很難避免有人借此‘牟利’。”

    一年前,李菲曾在另一家大型微博平臺上擔任過“媒體拓展專員”。而她眼里的第二個“制度漏洞”,就是這些手里握有“快速加V通道”的專員,在“拉人加V”上面臨指標壓力。“我有壓力,你有需求,往往一拍即合。”

    李菲告訴記者,所謂媒體拓展專員,是一些大型微博運營商雇用的公關人員,主要工作是拉媒體名人、政府官員和政府、企業等機構來自己的平臺上“開圍脖”,給他們快速加V,并提供相應地指導。“那時,我的指標是每周拉50個名人、4~5個機構。一般是找熟知的媒體圈、政界和商界朋友相互介紹、再批量認證的,真實性基本是在靠朋友的信譽擔保。”她說,“這時候,如果一批認證里‘攙’進幾個‘假名人’,的確不容易發現。”

    由于與業績掛鉤,李菲坦言,一些專員還會與人結成長期、固定的“名人供求鏈”——即有人定期為專員或微博內部員工提供名人資源,承諾其真實性,往往1~2天內就獲認證完畢。“這些‘供貨人’中,難保沒人在淘寶當賣家。如果一次提供10個名人的話,里面‘夾帶’1~2個‘私活’,是很容易蒙混過關的。”她說。

    最后一個漏洞,在李菲看來,是微博運營商默認的“模糊加V認證信息”,為一批“灰色加V身份”提供了土壤。

    “據我所知,在微博加V認證剛興起的時候,個人加V認證都要求注明精確的單位和身份——比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編導’、‘新絲路模特公司簽約模特’等等。后來,慢慢地有一些用戶不愿意了。”

    她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一些用戶出于保護個人隱私、區分職務角色與私生活等考慮,希望能隱去“精確定位”自己的身份信息。后來,經過微博運營商的一番權衡,“結果就是,個人加V賬號的描述信息被慢慢‘放寬’,模糊的信息帶來了更多加V商機。”

    李菲的說法,在記者與數個淘寶賣家的溝通中得到了印證。

    一個店名為“微博認證館”的賣家告訴記者,目前,花錢加V只能提供“電臺編導”、“演員”、“作家”等不好證偽、但又相對“拉風”的認證身份。當記者提出想被認證成“北京電視臺××頻道編導”等精確身份時,則無一例外地遭到了淘寶賣家的拒絕,理由是“萬一被人家單位舉報,我們不負責”。

  運營商搶拉人頭 虛假“加V”防不勝防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李菲這個“內部人士”看來,個人微博認證制度目前的種種漏洞,“根源在于,微博運營商需要在‘用戶身份真實性’和‘擴大平臺影響力’之間,作出艱難地權衡。而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仍處于‘搶拉人頭期’的運營商們,都將傾向于后者。”

    也許正因為此,李菲認為,盡管微博認證制度在不斷完善中,但“虛假加V賬號”仍防不勝防。

    2011年6月,“郭美美事件”曾令公眾對真實身份為演員的郭美美,何以能被綴以“中國紅十字會商會總經理V”的標簽質疑頗多。后來,新浪官方出面證實,后一身份并不真實,是郭美美擅自在線修改了認證信息所致。

    2012年1月,“駐京辦女職員高悅兒”微博炫富一事,再次引來公眾對“微博加V,一定保真?”的質疑。對此,新浪官方的解釋是,當時負責認證的工作人員未按規定流程、嚴格審核其虛假資料,已對該工作人員作出處罰。

    “聽說,‘郭美美事件’后,用戶私自改動認證信息會‘自動掉V’了;‘高美美事件’后,內部員工的認證權限也被‘收緊’了。可見這幾年來,微博加V認證還是在進步的。”李菲表示。

    但她同時認為,從運營商的角度說,在商言商,只要想搶占“加V賬號”這塊大蛋糕,就要奉行“用戶就是上帝”原則。

    “每天每個審核專員平均要面對數百個加V認證的申請。這意味著,即使你有心抓出‘渾水摸魚者’,也很難有這個時間和精力。”李菲表示,“更別說有媒體拓展專員在有意拉人了,承諾1~2天內給你加V,能指望審核嚴格到哪去?基本看著靠譜一點的就‘無縫通過’了。”

    當然,李菲告訴記者,就她所知,身邊嚴格按照規定流程做加V審核工作的工作人員,也大有人在。“但依然面臨‘辨別真偽’的專業性不足等問題,在遇到有用戶刻意造假時,尤其心有余而力不足。”

    比如,李菲及其同事雖然經過了上崗培訓,但大部分是做網站編輯出身,“不具備鑒別‘高仿文件’的火眼金睛”。“其實,諸如單位公章、營業執照等一系列東西,只要有人刻意造假,都可以花錢‘搞定’。而在微博上申請加V認證,又只需要提供掃描件。我們畢竟不是公安機關,在審核一些仿真度極高的掃描件時,難免掛一漏萬。”她告訴記者。

    此外,李菲他們在審核一些公務員、媒體人士的加V申請時,會致電他們的工作單位進行核實。“但打電話核實,也不一定保證100%真實。”

    “比如有一次,我的一個同事接到一個媒體編導要求認證‘某地方電臺廣告部主任’的申請,他打電話去這個電臺廣告部‘確認是否有其人’時,被告知‘是我們部門的’,于是,就給他加了V。后來發現,他只是那個部門的普通編導,不是主任。”李菲告訴記者,“類似這樣90%真實、10%虛假的加V身份,更讓人防不勝防。”

    盡管如此,李菲不認為穿著“迷彩裝”的加V用戶,就是微博發展的洪水猛獸。

    “大體上,我是個樂觀主義者。加V用戶間會有自己的優勝劣汰,草根用戶的辨別力也在不斷加強。畢竟,微博是一個多元信息、觀點相互競爭的平臺,它的游戲規則,不會被個別穿‘迷彩裝’的加V用戶所左右。”她向記者表示,“而微博在中國真正火起來,也只有不到3年時間,有一些制度漏洞是正常的。微博認證需要一個不斷探尋、完善的過程,每個珍惜微博的人,應該給它時間,幫它成長。”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