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市政市容委昨天發布《“十二五”時期城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規劃》,今年將先在東直門交通樞紐試點,將路牌、交通牌和行人導向標識系統三類集中整合,實現樣式、名字、設計風格等統一,年底前有望覆蓋全市。本市還將對“城市家具”開展設施編碼研究,信筒、公用電話亭、報刊亭、廢物箱、步行者導向牌、自行車存車架、座椅等12類“城市家具”,今后有望全部配備電子身份證。
從今年開始,本市將啟動“城市家具”集中治理整頓,力爭在2015年前實現標準化設施布局。本市將對“城市家具”開展設施編碼研究,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使每個設施特別是體量較大的設施都上“戶口”、辦“身份證”、建立全市數據庫,并利用物聯網等信息化技術,把公共服務設施管理納入信息監控平臺。隨后,本市將對12類道路公共服務設施點位設置、樣式審查、維護保潔監管職責,實現統一歸口管理。
按照規劃,本市將實施“暢行北京”百項行人導向標識系統建設,到2015年建設覆蓋300平方公里的行人導向標識系統,基本覆蓋五環路內重點大街、重點地區。其中,2012年完成基礎研究,出臺相關標準、規范,組織試點。
市市政市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北京各種指路牌、地名牌、交通牌等不完全一致,經常一個地方被叫成不同的名字。今年將首先在東直門交通樞紐試點建設行人導向標識系統,將路牌、交通牌和行人導向系統三類集中整合,實現樣式、名字、設計風格等統一,年底前有望覆蓋全市。
在城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設置點位規劃方面,本市將在已經完成100條大街規劃的基礎上,每年完成100條大街設置點位規劃,到2015年累計完成500條大街的規劃任務,基本實現城區重點大街、重點地區全覆蓋,遠郊區縣政府所在地大街全覆蓋的目標。
目前納入《北京市城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設置規范》的12類設施包括:廢物箱、交通類護欄、街牌、步行者導向牌、公交車站設施、信筒、公用電話亭、信息亭、自行車存車架和圍欄、座椅、活動廁所、報刊亭。全市12類城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共約50余萬件,城區約有35萬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