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6月9日)開始,北京“幼升小”入學登記報名工作開始,部分學校當場對學生進行了面試,“加減法”口試、成為各校必考內容。根據今年教育部發布的“教八條”規定,小學入學非正常跨區域招生比例不能超過10%。
學生面試說“家事”
昨天上午8時30分,史家小學門口已經站滿了前來報名的家長和學生。
多位參加完面試的學生們介紹,史家小學面試內容主要涉及10以內的加減法。另外,面試老師還讓學生自我介紹、回答家庭住址、學生父母簡單情況等問題。
參加勁松第四小學校面試的學生介紹,該校主要考察了學生數正方形、堆積木等問題。
“跨區域流動”被限制
此前,教育部公布了“教八條”,首次對非正常跨區域招生比例進行量化限制,規定小學入學和“小升初”非正常跨區域招生比例不能超過10%。
對此,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降低跨區擇校比例,今年的小學入學和“小升初”,市教委首次要求各區縣教委建立控制跨片流動審核制度,嚴格控制學生跨區縣流動。學校應首先接收服務片內學生,嚴格按照市教委頒布的班額標準制定計劃,不得自行組織超計劃招生和超班額教學。
據了解,近兩年,北京“幼升小”的擇校也變得異常激烈和復雜,出現了以錢擇校、考試入學、共建等多種方式。
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該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2)》顯示,從全國數據來看,“小升初”的擇校激烈程度普遍高于“幼升小”,不同城市兩個階段的擇校激烈程度差別較大。但是,在北京二者差距最小,“小升初”和“幼升小”的擇校嚴重性大體相當。
■ 個案
1 凌晨4點排隊 前面已有41人
周女士住在豐臺區東高地附近。
她說,母親昨天凌晨4點多起床去片區內的小學排隊,那時前面已經排了41個人。8點鐘,她帶著孩子來到學校報名。學校的老師開始查看排隊的人的戶口和房產證,前面排隊的人中只有兩個是片區內的,她以“第三名”的身份,成為第一撥兒進入學校的家長。進去后,老師和孩子簡單地交流了幾句,便通知她辦手續,并表示7月初會發錄取通知書。
周女士稱,從進入學校到辦完總共花了幾十分鐘。
2 擇校跑3學校 家長均遭拒
劉女士家住豐臺區,與朝陽區毗鄰,自己又在朝陽區雙井附近工作。考慮到教學質量及接送方便,她將孩子上學的目標定在工作單位附近的幾所小學作為候選。
劉女士說,昨天8時,她帶著孩子來到雙井附近的一所小學報名,但由于不在學校指定片區,未能報名。隨后,他們又趕往位于大望路和勁松的兩所小學,也因“不在片區內”,孩子無法報名。
劉女士說,沒辦法,她只能帶著孩子來到“片區”內的武圣路的一所小學,孩子通過了面試,老師通知她“準備辦手續”。新京報記者 盧漫
3 “五證”不全 外地家長有點急
外地家長小嘉在豐臺買了房,他沒有太多要求,只求孩子能順利進入劃片學校。但他擔心,孩子因為是外地戶籍,而被分配到其他學校。他曾在小學入學報名前,到周邊幾個學校打聽了一遍消息,得到的結果是“本地優先,之后才是外地生源”。
昨天上午7時,小嘉早早起來到劃片學校報名,卻因為“五證”當中少了一證,心中變得有些著急。老師讓他盡快拿齊手續再來,但學校門衛說了一句“報晚了就沒名額了”,這又讓他揪起了心。新京報記者 王佳琳
4 學生擇校 擔心“被斷后路”
海淀區幼升小采用了“信息采集系統”,報名的學生需有海淀戶籍,或家在海淀有住房,或屬于按北京戶籍對待的7類人,否則信息“無法被采集”,進而無法報名。這樣限制了跨片到本區報名的學生,也對可在海淀報名卻想到外區擇校的學生產生了“約束”。海淀區家長阿敏希望到外區報名,但擔心如孩子外區擇校不成功,又沒有在信息系統注冊,孩子是否還能回海淀片區就讀?如在“信息系統”注冊先占“坑”,如外區擇校成功,孩子的檔案是否能從海淀區“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