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huán)境保護 > 環(huán)境監(jiān)測 > 正文

6日天宇上演“金星凌日” 再見要等100多年

2012-06-06  來源:新華網(wǎng)
[字體: ]

    圖表:6日天宇上演“金星凌日”

    6月6日,一場激動人心的天空盛宴將上演,這就是“金星凌日”。那么,對此次罕見的天象奇觀該如何觀測?怎樣才能拍攝出效果絕佳的照片?如何與“小日食”合影呢?

    我國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金星將影子投在太陽圓面上,緩慢地從明亮的日面上經(jīng)過,這種天象稱為“金星凌日”。由于日面被金星遮擋,因此,“金星凌日”也被看做是一次“小日食”。這一罕見天象兩次一組,兩次相距8年,兩組之間相距100多年。上一次“金星凌日”是2004年6月8日,下次要等到2117年12月11日,距今105.5年。

    6月6日上演的“金星凌日”,我國各地都可以看到,其中在東部可見到完整凌日過程,西部地區(qū)則可見太陽“帶凌而出”。

    “金星凌日”分為“凌始外切”“凌始內切”“最小角距離”“凌終內切”和“凌終外切”5個階段。趙之珩提示說,本次“金星凌日”整個過程持續(xù)6個多小時,但“凌始外切”和“凌終外切”時間在全國各地略有不同,前者在6時08分至6時11分之間,后者在12時48分到12時52分之間。因此,各地公眾在觀測時要提前做好相應的案頭工作。

    為了更好地觀測本次“金星凌日”,趙之珩建議公眾要在早上6點之前起床,提前趕到能夠看到日出的地點,爭取看到從“凌始外切”到“凌終外切”的全過程。

    趙之珩提醒說,觀看“金星凌日”時,公眾一定要使用濾光片,不可裸眼觀看,電焊工頭盔上的濾光片是首選,也可使用專用太陽觀測鏡等工具,每看一次不可超過10秒鐘,否則會傷害眼睛。

    愛好天文攝影的公眾要提前準備好相機,數(shù)碼或膠片的都可以,并提前選好能看到日出地平線的地點。在拍攝時,一定要在相機鏡頭前加上濾光片,采用適當?shù)钠毓饬俊?ldquo;可用長焦鏡頭攝影,每隔10分鐘-15分鐘拍攝一張,入凌和出凌(開頭和結尾)期間可以連續(xù)拍攝。如能選取一些有特色的背景物,比如高塔、古建筑、樹木等,將更有觀賞和紀念價值。”趙之珩說。

    天文專家表示,今年是太陽活動高峰年,日面上經(jīng)常有太陽黑子出現(xiàn)。如有太陽黑子,最好把“金星凌日”與太陽黑子拍攝在同一張照片上,這將是難得的天文攝影佳作。

  

    資料圖:金星凌日

    新聞背景:神秘的“金星”和有趣的“金星凌日”

    新華網(wǎng)天津6月4日電(記者周潤健、蔡玉高)金星是除太陽和月亮之外,天空中最明亮的天體。我國古代稱之為太白,早上出現(xiàn)在東方時又叫啟明、曉星、明星,傍晚出現(xiàn)在西方時也叫長庚、黃昏星。

    據(jù)天文專家介紹,近距離接觸太陽的金星,接受的陽光比地球多了一倍,籠罩金星的厚密云層將大約75%的陽光反射到空間,使它變得光彩奪目。

    在空間探測之前,人們認為,金星和地球很像是一對雙胞胎姐妹,它們大小、質量、密度相近,金星表面的丘陵高地、洼地、山區(qū)也很像地球大陸。富于幻想的人甚至認為金星一定溫暖潮濕,植物繁茂,比火星更適合于生命的繁衍。

    事實上,金星在許多方面與地球迥然不同。上個世紀70年代初,前蘇聯(lián)發(fā)射的“金星7號”和“金星8號”宇宙飛船,探測金星表面氣溫高達475攝氏度,常年熾熱的高溫使這里沒有晝夜溫差和季節(jié)更迭,生物根本無法存活。此外,與地球和木星相比,金星幾乎沒有磁場。一些天文學家分析,這可能是因為金星自轉太慢的緣故。

    金星表面的大氣壓力是地球表面的90倍,平常人們徒手潛水至兩三米深時,就會感到難受,而金星表面的氣壓卻相當于900米的海洋深處。

    “金星凌日”也是比較有趣的天象之一。作為內行星的金星在繞日運行時恰好處在太陽和地球之間,這時地球上的觀測者可看到日面上有一小黑點緩緩移動。當金星與太陽、地球排成一條直線時,就會發(fā)生“金星凌日”。2004年6月8日發(fā)生的“金星凌日”吸引了眾多公眾的觀測。

    為探索金星的奧秘,從1961年前蘇聯(lián)發(fā)射“金星1號”開始,人類迄今已向金星發(fā)射了30多個航天器,其中22個成功,11個失敗,加上各種路過的探測器總數(shù)已超過40個。雖然有一些探測器失敗了,但仍有幾個登陸器在金星表面酷熱和高氣壓的不利條件下成功考察了金星表面,獲得了不少寶貴的金星地形、地貌信息。

發(fā)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lián)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lián)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