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人被咬受傷的食人鯧有著鋸齒形的鋒利牙齒。(7月8日攝)
近日,一則題為《廣西柳州食人魚突襲2人 傷者手掌血肉模糊》的帖子在微博和論壇上熱傳,提示珠江流域上游柳江內出現“食人魚”襲人事件,造成2人受傷,外來物種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引發網民廣泛關注。
經廣西水產研究所專家鑒定,咬人魚種確為產于南美地區的“食人鯧”。專家認為,這種魚可能是作為觀賞魚從外國引進的。目前有關部門正對柳江內食人鯧的數量進行評估,并將盡快采取應對措施。
“食人魚”襲人引網民圍觀
7月7日下午,張凱博在柳州市柳北區白沙二隊附近的柳江河段給小狗洗澡時,突然遭到3條兇猛的魚攻擊,其中一條魚咬住張凱博的手掌不放。張凱博忍痛將魚摔上岸,這才發現自己的左手手掌幾乎被啃掉一塊肉。現場的吳日華因好奇,在玩弄裝在網兜里的這條魚時,拇指被突然咬傷,頓時鮮血直流。
“食人魚”驚現內河,引發網民強烈關注。新浪微博搜索“柳州 食人魚”關鍵詞顯示結果112130條。僅新浪微博實名認證用戶“@葉新藝”7月8日14時42分發出的微博“柳州市民游泳注意了,有食人魚出沒”,到7月8日19時,短短5個小時內轉發就超過1萬次。
網民“諶良仲”說:“如果食人魚侵入我國河流,由于沒有天敵會大量繁育,而因其十分兇猛,本地水生物種無法對其予以遏制,將帶來較大的生態問題。”
記者日前在張凱博家看到,盡管這條魚已被剁成數節,但鋸齒形鋒利牙齒以及紅色眼睛,仍讓人能想象到它的兇猛。
記者9日從廣西水產研究所了解到,目前鑒定結果已確定,這條食人魚是來自南美地區的“食人鯧”。廣西水產研究所資源保護專家周解說,食人鯧通常有15—25厘米長,生性兇猛,喜歡生活在水溫為22℃—28℃的大江大河里,水溫降至10℃左右就不再進食,7℃就會出現死亡。而每年柳江水溫在7℃以上的時間較長,為食人鯧的生存提供了條件。
記者調查:活食人鯧甚至活鱷魚可在市場上買到
福壽螺、水葫蘆、雀鱔……近年來,多地出現外來生物入侵現象刺痛著人們的神經,柳州食人鯧咬人事件再次讓社會感受到外來物種入侵帶來的威脅。
由于相關管理寬松,市場上外來物種隨處可見。記者近日在位于柳州市榮軍路的“南方花鳥市場”上發現,有人偷偷出售兇猛外來水產動物。
“有沒有兇一點的動物賣?”記者問花鳥市場水族魚類區一經營點的女攤主。
“有!”女攤主拿起一個裝有兩條約20厘米長鱷魚的透明塑料箱子,向記者推銷鱷魚。女攤主說,這是泰國鱷,600元一條。
記者問:“這樣的鱷魚可以長多長?長大了咬人怎么處置?”這名女攤主說可以長到一米多,至于養大了怎么處置,她不是很清楚。
記者在另一家水族經營店門前看到,這里也擺放著外來水生動物。老板向記者推介了外來水生的龍魚和地圖魚,為展示魚的“兇猛”,他特意將兩條大拇指長的小魚丟進水族箱,結果小魚瞬間被吞食。當記者問是否有外來鯧魚類出售時,這名老板表示,現在店里面沒有鯧魚類魚種,如果需要的話可預定,“我們從廣州進貨,每條價格大約為5元。”
記者詢問市場多家經營門店后得知,由于食人魚是國家明令禁止的,若需要是可以偷偷地購買到,但需要預訂。
柳州市漁業技術推廣站站長楊軍介紹,目前柳州境內大約有10多個外來水生動物,常見的有巴西龜、牛蛙、食蚊魚、清道夫、鱷龜、雀鱔等,“外來物種隨意放養野外,會破壞生態環境的完整與平衡,所以柳州市一直禁止向柳江河放流外來水生物種。”
據專家推測,我國江河里食人鯧很很可能是通過走私進入境內,市民通過購買觀賞魚飼養,然后通過放生或者其他方式進入自然水體,至于是否能在自然水體中過冬成活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外來物種管理亟待加強
專家介紹,近年來,我國對外來物種的引進工作力度較大,如羅非魚養殖已在我國產生了較好經濟效益。但與此同時,一些對生態環境安全具有威脅的外來水生動物也通過花鳥市場等偷偷流入國內。
周解說,目前廣西正組織專家進行評估,并將盡快制定應對方案。“根據我們掌握的情況,目前柳江內食人鯧的數量并不多,所以市民不要盲目恐慌。”他介紹,由于食人鯧對血腥味很敏感,所以可采取誘捕方式予以消滅。
根據我國農業部2009年制定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用于增殖放流的人工繁殖的水生生物物種,應當來自有資質的生產單位,“禁止使用外來種、雜交種、轉基因種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種進行增殖放流。”
有關專家認為,中國目前還沒有關于禁止出售食人魚的相關法律法規,對觀賞魚類的買賣也沒有明確管理規定,建議加強對生態環境具有威脅的外來物種的入境監管力度。
柳州市有關負責人表示,為防止外來入侵物種對柳江水域生態環境的破壞,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將會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市場上銷售的以及公園、水族館等養殖、展示的食人魚進行檢查,一經發現,立即予以沒收并銷毀,嚴禁將食人魚放入自然水域;與此同時,還將加強對全市增殖放生點的宣傳和檢查,防止外來水生物種流入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