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就在多數人的眼球被奧運會吸引、北京7.21大暴雨中死難者家屬撕心裂肺的悲痛,正在慢慢被賽場內外的歡呼和爭議所替代的時候,媒體昨天曝出的一個事件,再次把人們拉回到了那場災難的記憶之中。這篇報道說的是,由北京首開建設的限價房項目——同馨家園小區,被7.21暴雨淋得原形畢露。
同馨家園位于北京豐臺區盧溝橋鄉小屯村。在7月21日的暴雨之后,業主們發現,那里有的停車位地面凹凸不平,很多磚塊高高翹起,小區的路面也變得坑坑洼洼,個別樓房的樓根部位甚至開裂下沉。在樓房頂層,天花板嚴重漏水,墻體、窗戶滲水。
記者進一步調查還發現,這個小區有的戶型廚房墻體薄得連吊柜、抽油煙機都無法安裝,有的業主為了能及時入住,只好自己掏錢,往墻里面灌水泥。還有不可思議的是,有的戶型竟然連排煙管都沒有安裝,很多業主做飯時“只能靠開窗來排煙。”
最新消息是,北京市住房保障部門負責人已經承認,經過市區兩級住房保障部門和市住建委調查發現,首開同馨家園確實有兩棟樓存在漏裝排煙道以及“7·21”暴雨后外墻滲水的問題。
所謂限價房,是指限房價、限地價的“兩限”商品房。政府推出限價房,主要是為了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限價房按照“以房價定地價”的思路,采用政府組織監管、市場化運作的模式。
可以想象,中低收入家庭左等右等,好不容易等到機會,拿出所有積蓄(有的還負債貸款),買到的卻是這樣的房子,本來以為終于享受到了福利,結果遭遇如此重大的打擊,這何異于百箭穿心!
我們常說便宜沒好貨,道理大家都懂。平心而論,作為面向中低收入群體的保障房,地理位置偏一點,周邊環境吵一點,物業管理差一點,都可以理解,都勉強可以接受,但如果基本質量、基本功能都沒有保障的,是誰也無法理解和接受的。
保障房質量堪憂,不只是同馨家園。2010年10月,北京大興區明悅灣保障房項目動工10個月后拆除,就是北京保障房建設中首次因為質量問題拆除重建的案例;也不只是北京,安徽、河南、青海等地都曾經曝出保障房的質量問題。
可以肯定,全國各地的保障房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好的,曝光出來的只是少數、甚至是各地的個案。但即便如此,這個事件還是應該引起我們的嚴肅思考。它所揭示的問題是嚴重的,教訓是深刻的。就算全國就幾個小區,那也是成千上萬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都說家里是最安全的,但這樣的家,人住在里面會有安全感嗎?
中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最多的國家,但我們的建筑壽命平均只有25年到30年。而美國的建筑平均壽命是74年,英國更是達到132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對招標投標貓膩多多、轉包分包層層疊疊、監督監管嚴重缺位、建筑回扣黑幕重重的現狀,如果再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家的道德和某些官員的良心底線,我看基本屬于奢談,最關鍵的還是要依靠法治。
如果沒有嚴厲的問責,公眾的財產和生命就一定得不到足夠重視;如果現有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仍然執行不到位、地方立法繼續滯后,那么就一定無法避免安居工程變成“豆腐渣工程”、就一定無法避免保障房變成危房,也就一定無法讓我們的家成為真正安全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