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副省長郭迎光日前表示,經過多年努力,中國煤炭大省山西已基本遏制生態持續惡化局面,林業生態建設自此進入一個新階段。
郭迎光是在23日閉幕的山西省造林綠化大同現場會上作上述表示的。數據顯示,近年來,山西省每年林業投資近百億元、營造林近500萬畝,森林覆蓋率年均提高近1個百分點,成為中國森林資源增幅最大的省份之一。
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因煤炭探明儲量2700億噸、產量占中國1/4而被稱為“中國煤海”。同時,山西歷史上森林資源一度極為豐富。然而,因過度砍伐等原因,森林和植被遭受嚴重破壞,森林覆蓋率十分低。
偏低的森林覆蓋率導致山西生態環境曾十分惡劣。全省水土流失面積占總面積的69%,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沙化土地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15%,是中國京津地區風沙的三大通道之一。黑色和黃色長期成為山西的主色調。
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相繼作出實施生態興省戰略、建設綠化山西的重大決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將造林綠化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各級政府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全面推廣“挖一噸煤栽一棵樹”等資源型企業反哺林業的經驗,積極引導企業等社會資本投入林業。
山西省還大力推行市場化工程管理機制,按照公開招標、專業隊造林、公司監理的辦法,堅持山上治本和身邊增綠工程同步實施,改變了以往“年年植樹不見樹”的造林窘境。
山西省省長王君說:“這幾年是山西造林綠化推進力度最大、投入資金最多、發展速度最快、綠化成效最好的時期。目前全省森林覆蓋率已達到18.03%。”
記者在山西各地采訪也發現,過去金戈鐵馬、沙塵漫天的朔州市金沙灘千年古戰場變成了“綠色海洋”,大同縣沉寂荒涼數萬年的火山群披上了“綠裝”,長治市壺關縣、平順縣等太行山區的石頭縫里長出來大片綠樹,陽泉市一些煤礦堆積的矸石山上也出現了森林。
通過大規模植樹造林,山西省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11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6%,林區降雨量增加10%,空氣相對濕度提高15%,水土流失、風沙肆虐的狀況有了較大改觀。
“三晉大地正呈現出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清新的喜人景象。”王君說。
山西下一步將重點實施一系列造林綠化工程,使全省森林覆蓋率在2015年達到23%,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森林面積達到5400萬畝,森林蓄積量達到1.2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