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微手術”將打通58處堵點 提高全路網運行速度

2012-09-05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按照本市規劃道路路網,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的“完美比例”是1:1.7:2.4:4.2。然而,配建比例最高的支路目前建設速度卻最慢。昨日,市交通委路政局副局長劉長革做客首都之窗時透露,本市將采取一系列“小而快”的“微手術”,打通微循環,通暢支路,提高全路網運行速度。

目前,本市梳理了58項可實施“微手術”的道路,其中包括朝陽區百子灣南路、西直門南小街等。計劃投資42億元,預計明年年底,這些堵點將全部疏通。

支路規劃實現率不足25%

截止到去年年底,本市城市道路總里程達6258公里。其中城市支路有4500公里,占城市道路總里程的71.9%。

這些支路都在哪?劉長革說,市民出行時使用最多的道路,就是城市支路。“我們社區門口,比較窄的路就是支路,一般寬度在6米左右”。

然而,市民使用最多的路建設速度卻很慢。目前城市支路的發展與主干路和快速路相比相對滯后。劉長革透露,本市快速路和主干路路網的規劃實現率分別達到80%和40%以上。而城市次干路和支路規劃實現率不足25%。

“微循環”疏堵接駁軌道新線

目前,本市啟動了一系列微循環改造工程。市路政局道路建設工程項目管理中心副主任高海介紹,今年列入計劃的有11個項目,主要在學校、商務區、居住區周邊。

與新軌道線路的接駁改造,是今年“微循環”疏通重點。例如在即將開通的地鐵10號線紀家廟站附近,路政部門將重新規劃“一撇一捺”:丹路東段和萬柳橋相接的交點處,目前路寬7米,今年內將拓寬,疏通三環新城居民出行路;萬柳橋向南和紀家廟站相接的窄路也將增寬到9米,保證與軌道交通接駁的公交車,順利進出站,避免妨礙其他社會車輛。

“實現這種‘微循環’,不僅緩解了萬柳橋附近的交通,也減少了對三環路的壓力。”高海說。從2003年起,本市已經完成了1429項類似的疏堵工程,其中包括改造機動車道路設施,打通“微循環”道路,清理障礙物,調整道路出入口和轉彎等。最近兩年,本市還新增了100處掉頭閥。

主干道100%設非機動車道

實施道路改造,并非一味加寬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的合理設置也在“微循環”項目之列。根據路政部門的統計,目前本市90%以上的主干道有非機動車道。然而,次干路和支路上,自行車車道比例不高,大部分都被小汽車“侵占”。

汽車與自行車爭路,在中心城區內尤為突出。交通部門為此采取了分時段改變道路使用權的方式。劉長革舉例,一些道路每天20時至次日6時可以停車,而白天則嚴禁停車,還路權給非機動車。“我們還得在拓寬道路資源上挖潛,根據道路周邊地形、地貌和建筑物等具體情況,分時段,盡可能的開辟非機動車道。”

今后,主干道將100%有非機動車道。劉長革介紹,隔離方式目前沒有強制標準,硬隔離雖然安全防護性高,30厘米寬的底座會占道,有些狹窄路段,仍然會采用施劃白線的方式隔離。

胡同不會集體開放

一些熟悉路況的司機,穿胡同是“避堵”妙招。高海認為,從“微循環”的角度講,這種方式可以采納。然而,本市的胡同也有道路寬窄不一等“缺陷”。因此,不熟悉路況的司機最好不要貿然嘗試。

有些網友提出每隔一條胡同就施劃一條單行線的疏堵辦法。高海表示,目前,本市已經有46條胡同實行單行。但全面“開放”也有不妥。路政局道路建設工程項目管理中心綜合工程科副科長葉凱豐說:“施劃單行線的條件首先是具有一定的路網密度,同時路網要有一定連貫性,這樣才能夠形成有效循環系統,提高道路的利用率。”

交通部門透露,目前,本市已經匯總了260項左右的疏堵工程項目,完成了80項的前期準備工作。預計今明兩年,這些項目將陸續實施。

相關鏈接

加寬8米

每小時多走400輛車

百子灣地區今年剛完成一臺“微手術”。從市路政局提供的圖片可以看出,該地區交錯著百子灣南路、化工廠東路、九龍花園北路的西半部和九龍花園東路的南半部。原本,這幾條道路都以“苗條”聞名,比如百子灣路僅有6米寬,周圍市民經常被堵。

“微手術”第一步是打通斷頭路,第二步是拓寬平行路段。路政部門將九龍花園東路和北路從7米拓寬到15米。該區域路網通行能力每小時至少增加400輛車。

“‘微循環’除了改善既有路況,還為市民出行提供了多個選擇。”劉長革解釋說,“隨著這個區域‘微循環’實施完畢,一旦遇到廣渠路擁堵,車主也可以選擇繞行九龍花園北路、百子灣南路等。”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