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燒烤攤上公開的秘密

2012-09-07  來源:北京晚報
[字體: ]

入行以來,除了嘗自己烤串的味道,小楊絕不碰任何燒烤

燒烤是北方夏季里街頭常見的吃食。傍晚,一盤烤得香噴噴的肉串,加上一杯冰涼的扎啤,北京街頭不計其數的飯館門前,成了市民們消暑聚會的場所。

不過,對于烤串攤主小楊而言,“這行太黑!”6年的從業經歷,讓他見證了燒烤諸多摻假的秘密。燒烤攤上到底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秘密,記者為此暗訪調查。

烤串師傅

不吃燒烤攤上的食物

入秋,傍晚時天已微涼。小楊的烤串攤上,已經坐了兩三桌客人。兩米多長的烤爐旁,身材微胖的小楊對著狹長烤爐里紅紅的炭火,頻繁地翻動著四五十串肉串。他的右手邊,烤爐的盡頭,一個鐵絲網夾里夾著十個骨肉相連,同樣不時地被小楊翻動,慢慢由生變熟。此時,炭火正旺,烤爐上的各種肉串很快烤熟,小楊伸手從爐架內側的作料碗里捏了辣椒面、孜然粒,兩三下看似不經意的撒動,均勻沾滿了作料的肉串便被放到罩著塑料袋的長方形不銹鋼餐盤里,端到了客人的面前。

六年前,二十歲出頭的小楊從東北老家到北京投靠親戚。當時,他的親戚在雙橋一帶開了家烤串店,初到北京的小楊在店里幫忙,入了烤串這一行。如今,親戚的店已經盤給了別人,他則獨自承包了另外一家飯館的燒烤生意。仗著以前在親戚店里練出來的烤串手藝,加上這家飯館稍顯排場的門面,小楊的燒烤生意一直不錯,來來往往的都是常客。

“我跟你說,這行啊,太黑了!”小楊嘴里叼著半截煙,瞇著眼看了看不遠處正在吃著烤串的客人們。自從入行,除了嘗自己烤串的味道如何,小楊絕對不碰任何燒烤類的食物,“就算跟朋友吃飯、回老家有聚會,我也是一口都不吃。”對此,他的解釋是,“干這行的,天天烤,膩了。”

其實,更重要的是,他不放心。“倒不是說家家都摻假,沒那么嚴重,但摻假的肯定有。”小楊估計,“摻假”的燒烤攤可能占三成左右,大部分是把鴨胸肉或豬肉與羊肉混穿,“成本在那兒擺著吶,羊肉二十七八塊一斤,鴨胸肉是十五塊錢左右一斤,豬肉也差不多,就算一個串里有三分之一不是羊肉,那也能省不少呢。”剛開始單干時,小楊每天自己去雙橋新發地買羊肉、穿肉串。后來實在累得扛不住,便在新發地買穿好的肉串,也由此有了被騙的經歷。“一開始買肉的那家不干了,所以我就換了一家,剛開始的幾天就有客人說肉串的味兒沒以前好。”后來,小楊才從另外一個烤串師傅口中得知,那家的串里“摻了假”。

小楊說到自己被蒙的經歷,臉上露出一絲窘迫的神情。更讓他覺得窘迫的是,即便是他這種入行已久的“老手”也很難一眼看破這種“摻了假”的肉串,“顏色差不多,摻得量也不大。”烤串師傅看不出來,除非食客們的味覺很靈敏,否則更不會察覺,“像我們做的燒烤,一般穿好之后都會用腌料腌一下,要是趕上有人用羊肉精腌,那就更‘真’了。”就是因為有了前車之鑒,小楊“考察”后,便開始固定在一家他覺得信得過的攤位上“進貨”。

肉攤老板

摻假都是買家要求的

在雙橋新發地出售生鮮肉類的大廳里,進門前兩排是專營牛羊肉的攤位,每個攤位前都掛著寫有“羊肉串”、“板筋”等字樣的招牌。攤位的案板上,一捆捆的烤串用細竹扦,暗示著這些攤位既出售當日的鮮肉,也做穿肉串的“手工生意”。

老張就是其中一位攤主。說起那些給肉串里摻假的同行,老張嘴一撇,“摻假的,有,但咱不能干,掙錢不能昧良心。”但老張不覺得是同行們往肉串里主動摻假,“烤串攤的人來進貨,有買肉回去自己穿的,他們自己穿怎么摻假我就不知道了,那些直接買摻了假的串的,基本都是他們自己要求的。”說罷,老張一邊切著案板上的羊肉,一邊低聲說,“有回我看見他們穿肉串,案子上放著兩堆切好的肉,每串都是從這堆拿幾塊、從那堆拿幾塊、再從這堆拿幾塊,摻著穿,什么肉都有。”

老張坦言,往肉串里摻假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更神的是羊腰子也有假的”。在老張的冰柜里,最上層是一塊已經凍得硬如石塊的牛腰子,如盤子般大小,略顯橢圓,上面一塊塊一元錢硬幣大小的塊狀物,是牛腰子與羊腰子的明顯區別。假羊腰子,便是由牛腰子做成的。

對于牛腰子如何變成羊腰子,老張沒看見過,但每天一大早去新發地上貨的小楊看見過。“牛腰子大,羊腰子小,跟饅頭片差不多大,我看著人家拿刀橫著一切,把牛腰子上面那些小塊都片下去,再片幾刀,片到羊腰子那么大,外邊包上一塊羊尾油,跟真的羊腰子一樣。”小楊說,看完整個過程后,“我都驚了!”在燒烤攤上,烤羊腰的均價在每個10塊錢左右,小楊的成本價是每個8塊錢,而用牛腰子“做”成的羊腰子進價只要每個3塊錢。小楊說,“我有個老鄉進貨也被蒙過,是裹著羊油的豬腰子。基本上,凡是明顯便宜的羊腰子都可能不是真羊腰,都有假。”

新手上路

烤串好不好吃全靠“精”調

離小楊的烤串攤不遠,是一家新開不久的小店面,主營面食,老板是一對從河北來的王姓夫婦。為了多掙些錢,夫婦倆決定做些烤串生意,烤了沒多久,便因為店里人手不夠放棄了。在他們的廚房里,烤爐靠墻放在地上,當初用的調料被裝進了箱子。

當小楊的燒烤攤前已經坐滿了人時,面食店店主小王正在門口悠閑地抽著煙。就在三四個月前,小王夫婦倆決定支起烤串的爐架后,小王就到老鄉開的燒烤攤上“拜師學藝”,用他的話說,“主要學烤串的手法,練火候,人家那些老師傅,單手一抓一翻,至少也得二三十串,我頂多一次翻十串。”而對于至關重要的味道,小王說,“一般都是師傅自己調腌料,每種料放多少,只有師傅自己掌握,所以每家店的烤串味道其實都不大一樣。”

學了一個多月,小王帶著“學到的皮毛”回到自家店里開始研究自己的腌料。他在網上查到一個腌料的配方,便在給店里進貨時專門去了調料區,“十來種調料都買全了”。小王特意打開箱子,拿出了當時買的調料,比較“洋氣”的有百里香葉、迷迭香葉、羅勒葉,常見的有沙姜粉、孜然粒、大蒜粉,看起來很“專業”的則有雞骨浸膏、肉寶王、羊肉精粉、排骨香精等食品添加劑。對于那些食品添加劑,小王介紹,“雞骨浸膏是做烤翅用的,羊肉精是腌肉串時用的,腌出來很有羊肉味兒,現在也有烤排骨串的,排骨香精可以腌排骨。”他指著直徑約12厘米、高20厘米的“肉寶王”說,“這個是最貴的,好像是70塊錢,做腌料的時候用,放一點就很香。”小王表示,當時采購這些添加劑時自己都選了最貴的,“貴的就是好的,看著包裝什么的比較正規,上面也有廠家名稱,這樣用著放心。”

進入夏季,小王的燒烤攤開張了。最初的幾天里,他會請客人提提意見,“不少客人說我的烤串調味料的味道太濃,可能是我調腌料時量沒把握好,放多了。”盡管小王一直在研究如何改進腌料,但還是無法與大的燒烤攤抗衡,“我們店里算上我就三個人,沒法跟人家比,連專門做穿串的人都不給我們穿,嫌我們每天百八十串的太少,人家大攤子都是一天好幾千串。”

在新發地市場調料區,不少店家的貨架上擺放著一系列以“某某精”命名的產品。一家商鋪的老板坦言,“買這些的都是開飯館的,有的烤串攤也買,再有就是大飯店用的多,像這個牛肉精,燉牛肉什么的往里放一點點,就特別有牛肉味兒。”老板抬手指了指貨架最頂端的兩排白色罐子,罐身上分別印著“牛肉精”、“羊肉精”、“雞肉精”等字樣,認真地說,“這些東西,咱們自己家做菜可別放,一點兒好處也沒有。”

常年混跡于燒烤行業的烤串師傅小楊表示,“不新鮮的、變質的肉串基本沒有,因為太容易吃出來了,摻豬肉、鴨胸肉的是一部分,最主要的還是加添加劑。”盡管小楊對自己的腌料成分守口如瓶,卻也說,“用嫩肉粉的就不算過分了,用羊肉精什么的各種調料一通腌,那得多少有害成分?”

老張則更加直白,“要我說,能不吃就不吃,非要吃就自己做,自己買肉,看著人家穿,免得摻假,回去自己想轍烤。”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