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末銀行存貸比考核時點,流動性緊張過后銀行對資金的“饑渴”正逐步緩解,一個月前理財產品收益率瘋狂飆升的情景并未再次出現。但是國內眾多上市公司用“閑錢”理財的需求卻大大增加,這其中,一些上市公司使用閑置超募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有資金空轉之嫌。
短期理財產品高收益不再
隨著6月末國內銀行在流動性緊張時推出的高收益理財產品陸續到期,收益率動輒超過7%的瘋狂景象已成過去時。7月最后幾天,記者從多家銀行了解到,月末推出的短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明顯下降,從一個角度顯示出銀行對資金的“饑渴”已逐步得到緩解。
回到一個月以前,在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利率最高飆升至13%的情況下,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可謂“一天上一個臺階”,不少銀行甚至像房地產中介一樣每天發送高收益理財產品短信廣告。到6月最后兩天,不少銀行的短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已超過7%,同比上浮超過25%。
“原先中短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超過5%就已經算是很高了。”北京銀行一位一線支行人士表示,“7月末,預期收益率總算是回歸正常了。”
記者看到,在7月下旬發售的40天以內的短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基本都已降至5%以下,僅有臨商銀行、浙江稠州商業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等少量城商行以及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少部分產品預期收益率略高于5%。
業內人士指出,盡管近期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利率和回購利率有所回升,但與6月末相比仍然處于穩定水平,表明目前流動性尚可,而7月30日央行再次啟動逆回購,則從心理上穩定了資金面預期。與6月末為了保持資產規模和流動性希望借理財產品回收資金相比,目前國內銀行較為淡定。
上市公司大量購買理財產品
銀行回歸淡定并未影響手握重金的上市公司。根據滬深交易所的信息披露統計,在不到10天里,有超過30家上市公司購買了32億元的中短期理財產品,這里面的主力是上市時間不長的中小板公司,其中不乏漢王科技、姚記撲克、好想你等上市即虧損或上市存爭議公司。
記者發現,盡管7月中下旬以來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普遍回落,但是上市公司購買中短期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大部分平均能達到4%以上。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盡管不如6月底賺錢,但這個水平的收益率對于上市公司來說仍具吸引力。
對于購買理財產品的理由,絕大部分上市公司表示是為了提高閑置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稱銀行理財產品或類似產品的安全性高、流動性好,本金和收益基本有保障。
但在此前銀行流動性緊張、理財產品兌付風險隱現的背景下,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是否能夠真正保證安全性,而銀行“忽高忽低”的預期收益水平是否會有損上市公司利益?
就在7月末,計劃未來最多拿出10億元閑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方大碳素表示:“盡管銀行理財產品屬于低風險投資品種,但金融市場受宏觀經濟的影響較大,將根據經濟形勢以及金融市場的變化適時適量的介入,不排除該項投資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這實際已顯示出,在銀行理財產品問題上,真正的“主動權”仍在銀行手里。
“閑錢”理財有資金空轉之嫌
雖然上市公司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看似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但如果是上市時間不長的公司,用上市時超額募集的“閑錢”理財,有資金空轉之嫌。
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中,一些公司使用的是企業自有資金,而另一些公司使用的則是在上市時從股民手中超額募集到的資金。盡管上市公司超募而來的資金需要放置于專有賬戶中不能亂花,但根據去年以來記者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觀察,由于經濟增速下滑和產業結構調整,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沒有將超募資金投向計劃外的新項目,最常見的是用其補充流動資金,而在今年流動性緊張推高理財產品收益后,更多公司開始將這部分超募資金轉向“以錢生錢”。
三年前上市的漢王科技,目前股價較最高時跌去80%左右,但由于發行上市時超募資金不少,而后一直沒能“花完”,因此直到現在還計劃使用不超過1億元的閑置超募資金擇機購買短期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漢王科技甚至表示,“在上述額度內,資金可以在決議有效期內進行滾動使用,且使用閑置超募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累計金額不超過2億元”。
對此,北京一家擔保公司資深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家企業上市時沒有任何成本就能超額募資1億元,隨后用來購買收益率為4%的銀行理財產品,而銀行可以將這筆錢以6%的利率貸給企業或個人,借款方還可以再次購買收益率達到7%的理財產品,這1億元可能很難進入實體經濟,而上市公司和銀行則都能“以錢生錢”,有資金空轉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