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北京一些社區"講座"變陷阱 "傳單塞進門縫里"

2014-04-25  來源:人民日報
[字體: ]

  百度供圖

  社區講座不規范反映出社區管理的缺位以及社區服務的缺失,而更深層面,則暴露出我國城市社區管理理念上的缺陷。

  社區是城市的基本單元。在“單位制”逐漸解體,人口日趨老齡化的背景下,社區健康運行日益重要。要讓社區成為方便人們生活、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主體,還應積極挖掘居民自治的管理能量,善于調動社會各方的服務資源。

  “免費課堂”藏圈套

  “社區講座”綁架的是社區管理部門的信譽

  退休金不高、物價不低,80歲的張芳奶奶很少從不熟悉的地方買東西,而這次她居然爽快地花了500元。

  張奶奶住在北京市牡丹園的某小區。“幾天前我在小區里散步,碰到一個治療腰椎、促進睡眠的健康講座,我聽了一會覺得還挺有道理。”講座臨近結 束,“老師”推薦一款場效應治療儀,并請出“附近用戶”現身說法。張奶奶覺得,人家主要是來講知識的,又不是專門賣產品,也說了可以先試用,7天內沒效果 可退換貨,“說得挺靠譜的。”張奶奶這陣子正為睡眠不好著急,就當場買了一臺,“畢竟買的不止我一人”。“治療儀”用了好幾天,張奶奶的睡眠沒有任何改 善,而辦講座的那伙人和所謂的退貨地點,都沒了蹤影。

  張奶奶的經歷并非個案。據今年中央電視臺“3·15”晚會披露,很多偽劣保健品就是通過社區講座、義診等渠道,推銷給消費者的。除了保健品和醫 療產品外,眼下以理財講座為名,推銷保險、基金的“課堂”也常在社區出現。曾在北京市海淀區某小區做過大學生社工的朱華告訴記者,有一些老人買了理財產品 卻沒有實現預期收益,甚至折了本,“他們來社區工作服務站求助,我們幫不上忙,也不知該找誰去解決。”朱華說。

  記者走訪北京多家小區發現,在一些社區尤其是老年人居住集中的小區,各類以“社區講座”為名的營銷活動十分活躍。比如,在中央民族大學家屬區, 居民告訴記者,社區前幾年有很多講座,宣傳員會在路上攔住居民發宣傳單。“后來有人被騙了,我們不再去聽。他們干脆摸到你家門口,把傳單塞進門縫里。”一 位大爺說。

  在離中央民族大學不遠的法華寺小區,居民告訴記者,這里基本每年都有講座活動,有些還會通過居委會的宣傳欄告知。通常會賣些蔬菜清潔機、治療心 臟病的家庭氧氣機,推薦辦銀行儲蓄卡。但居委會通常會事先囑咐居民,講座知識可以聽,若遇到推銷產品,就不要購買。法華寺小區居委會工作人員說,一般很少 同意舉辦講座,如果有也會有工作人員現場盯梢,如遇推銷,會立即制止。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慶龍表示,社區里的不規范營銷活動,具有很強的欺騙性,常常打著衛計委、老齡委等下屬機構的旗號,借助講座等形式來推銷產品。這切中了一些老年人的心理,加上老年人的甄別能力相對較低,上當、受騙的事情時有發生。

  “在許多老人看來,能進入社區的講座,都是可以相信的。從本質上講,社區講座綁架的是社區管理部門的信譽。”劉慶龍說。

  社區管理有缺漏

  現有社區管理水平、服務能力相對居民需求仍然滯后

  社區講座變陷阱,暴露了我國在城市社區管理上的漏洞。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法學博士肖尤丹指出,社區健康、理財講座的 出現,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社區居民確實有這方面的需求,除了加強規范與管理,還應正視現有社區服務能力與社區居民需求之間的差距。

  肖尤丹說,按照我國三級政府、四級管理的模式,目前居民委員會是社區管理的主體,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此 外,社區物業、業委會,對社區管理也負有一定責任。“但現實中,三者在社區管理方面有交叉,也有空白,而且責任約束也不剛性,否則這么多以公益性講座、義 務咨詢、免費服務為幌子的非法保健品銷售、非法集資等違法違規行為,就不會如此猖獗了。”

  他認為,采取健康講座的形式展示、銷售非法保健品、假藥劣藥,違反了我國《藥品管理法》《廣告法》和《保健食品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而以理財 講座形式出現的各種類型的非法集資、違規保險和基金銷售,則涉嫌違反我國關于打擊非法集資、規范保險和基金營銷管理的法律法規。但由于上述違法違規行為通 常具有一定的隱蔽性,而社區居委會往往缺乏直接認定違法違規行為的行政管理權力,因此在管理與執法上存在難度,這也是一些不法分子選擇以社區作為活動目標 的原因。

  “這類問題在中小城市更加突出。”肖尤丹提出,有些社區管理者與營銷人員存在利益輸送關系,所以默許這種行為。“也不排除部分社區為了收取管理費、場地費,來補償社區日常工作開支不足,于是對營銷活動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他說。

  “以前大家上班是工友、下班是鄰居,家屬院里都是熟人。居委會干部要么是退休的老領導,要么是家屬,哪好意思組織假講座騙熟人?現在就不一樣了,對門姓啥你都不知道。有些事情,是居委會管還是物業管你也不清楚!”家住北京通州玉橋西里某小區的孫奶奶說。

  肖尤丹說,上世紀90年代后,隨著經濟社會轉型以及城市建設的加速,城市基層管理單元的“單位制”逐漸解體,被社區所取代。但新的社區管理形式 與原有的居委會管理制度之間存在明顯差異。“社區管理機構可能僅僅關注到了商業活動可能帶來的經濟收益,卻忽視了管理責任。”肖尤丹認為,目前我國社區管 理模式需要完善、更新。

  “應該看到,居民確實需要社區健康講座這類服務,如果社區本身沒有能力提供,或者沒能力在引入服務時把好質量關、厘清利益關系,就會造成社區服務魚龍混雜的局面。”劉慶龍說。

  “包括社區講座在內的諸多問題的出現,根源在于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治理模式與經濟社會結構不協調。”肖尤丹認為,相比大中城市,一些三、四線 城市和新興城鎮化過程中建立的社區組織,社區服務能力更差,工作人員配置不足、素質不高。此外由于考核、激勵機制滯后,基層社區管理組織缺乏主動服務的積 極性。“現有社區管理和服務方式、手段都相對落后,難以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這就給某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購買服務更高效

  調動社會資源來提供社區服務,政府定標準、強監管

  一方面,對“外來服務”的管理存在漏洞;另一方面,居民切實需要的各種公共服務依靠社區自身無法實現有效供給。這一難題該如何破解?

  肖尤丹表示,關鍵在于讓社區管理機構回歸居民自治組織的本來屬性,讓社區管理與社區服務分離,建立利益沖突回避機制,在社區管理組織和提供社區服務機構之間明晰監督管理關系。同時,完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社區市場化服務體系和社區義務服務體系。

  據了解,自治是許多歐美國家的社區管理運行模式。其主要特點是,政府行為與社區行為相對分離,政府的主要職能是通過制定各種法律法規并協調社區 利益主體之間關系并為社區成員的參與提供制度保障。社區服務則由非營利性組織具體承擔,政府根據服務成本和效果予以不同幅度資助。社區企業為居民提供私人 化的市場服務和福利服務。

  劉慶龍也表示,要提高社區服務水平,應調動社會力量參與。他認為,香港實行“小政府大社會”的服務模式值得大陸借鑒。“在香港,社區服務工作大部分都由社工來完成,大學培養專門的社工人才到社區做服務。政府花錢購買民間組織的社區服務,同時充當評估、考察的角色。”

  實際上,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在社區管理方面,已經做出大膽創新、有益探索。比如,北京市2009年推出了“大學生社區工作者”計劃,設立大學生 社區工作站。2010年,首批千余名大學生走進社區,參與社區服務。2013年,深圳市在蛇口街道轄下的深圳灣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推廣政府購買服務的模 式,通過公開招標,將社區服務外包給社會專業組織與專門機構,阻斷相關利益輸送。

  “大學生社工確實給社區帶去新鮮血液,大學生教老年人用電腦,與他們談心,做了很多居委會做不了的事。但現實問題,社工的待遇非常低,管理也不 規范,加上沒有任何名分,職業并不受社會尊重。”做過社區義工的朱華認為,這兩年來,社區義工隊伍在不斷萎縮,政府應提供一些費用補貼,同時加大對義工工 作的正面宣傳力度。

  “很多正規的社會機構都看好社區服務的商機,很想參與進來,但目前囿于制度瓶頸,有勁兒使不上。其實,政府做不過來的,就應該調動社會力量彌補缺口,把自身精力放在定標準、強監管上,這才是避免類似社區講座陷阱的有效途徑。”劉慶龍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