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視覺
一些人熱衷互聯網消費不是為了滿足實際需要,而是滿足不斷被制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物質欲望——
網絡助推“消費主義”嗎?
網上的東西太便宜了,于是,襪子絲巾成打買,小家電壞了直接扔,“消費透支”“月光族”屢見不鮮,商家也變著法兒地誘導人們多消費、快消費、超前消費……類似以往發達國家的生活情景,已經出現在我們身邊。
有人提出,網絡助推了“消費主義時代”的到來——消費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實際需要,而是不斷滿足被制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欲望。與之相伴,是過分追求物質享受的一種社會心態。
怎么看待這一現象?
——編者
■“鼓勵消費”不能變成“鼓勵浪費”
奔向全面小康,如何面對“物質的誘惑”,是一個包含經濟與文化內涵的社會課題
“更多情況下是合理改善生活,比如‘換件衣服換個心情’。”河北某大學教師李菲說,網購確實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米面油再不用從很 遠的超市提回來,雨雪天也可以在家買東西。但同時,網絡也助推了過度消費。很多時候人們不知不覺就超計劃開支甚至超出經濟能力消費。比如,正在瀏覽某個網 頁,旁邊彈出一個廣告,然后覺得不錯就買了件東西;本來只是想買洗衣液,但是滿100元才包郵,于是乎洗發水、沐浴液都買了個遍,實際上家里也并不缺。
“當然,從商家的角度看,這種營銷策略無可厚非。只是過后我會反省,作為一個受過教育的成年人,為什么自己會頭腦發熱呢?”李菲說。
李菲認為,過度消費、非理性消費的行為背后,是一種社會文化心態的支撐。“很多商家的廣告用語、推銷方式都在鼓勵多消費、快消費,讓人覺得 東西壞了去維修是‘小家子氣’;一款衣服買全所有顏色才過癮;開名車才有身價;如果iPhone6出來了你還在用iPhone5,那就落伍了,等等。特別 是對那些還沒有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青少年來說,會產生很壞的影響。賣腎買蘋果手機,絕對是一種畸形的消費心態。”
李菲對自己接觸的雜志、微博、微信等生活類信息來源做了整理,發現很多“心靈雞湯”“人生指南”的文化帖,事實上都秉承物質至上的理念,作 者的真實意圖往往是商業推銷。比如“美國老太太與中國老太太消費理念大不同”“女人要對自己好一點”“再不瘋狂就老了”“沒有白襯衫不叫女神”之類,結論 基本上是“增加消費是改善機遇、改變人生的重要功課”。“回頭看看這些觀點都有失偏頗,但閱讀時,這些文章確實會產生強大的心理暗示。”李菲說。
商務部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認為,企業、媒體等出于利益考量,傳遞出一些物質主義的消費理念,使部分人過分追求消費水平的提升,忽視了對自身債務負擔及環境資源保護的重視,這類現象應當引起關注。
一方面,我們處于經濟轉型期,國家呼吁刺激消費拉動內需,人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消費升級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傳統文化推崇節儉節約,反對物欲橫流。如何才能厘清“鼓勵消費”與“鼓勵浪費”之間的界限呢?
趙萍認為,國家鼓勵消費并不是鼓勵浪費,也是希望在改善人民物質生活水平與環境資源可持續利用之間實現平衡,引導居民把握收入水平與消費水平之間的平衡。
中國社會科學院評價中心常務副主任荊林波認為,互聯網購物的消費習慣與傳統習慣不同,這種“一鍵式”購物、網上便捷支付方式很容易導致過度 消費。去年的“計算十年間你給淘寶貢獻了多少”活動中,許多人面對巨額賬單驚呼“是不是搞錯了”,可那確實是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積累起來的。“我們提倡消費 者注意量入為出,尋求購物體驗與經濟實力之間的平衡,要理性消費、適度消費。”荊林波說,從溫飽步入小康,如何面對物質的誘惑,是一個包含經濟與文化內涵 的社會課題,尤其不能忽視對下一代正確消費觀念的培養。
■耗費的不只是金錢
過度包裝“毀”環境,長時間網購“毀”生活
網購消費帶來了大量包裝袋的回收和再利用問題,而且存在過度包裝的現象。經常網購的北京某私企職員李悅介紹,她買的很多東西都是先用紙包 好,再用箱子裝上,有時箱子里會塞很多泡沫防震,外面還會裹厚厚的一層膠帶紙防水,在她看來如果處理不當,這會造成極大浪費甚至污染環境。
“曾經有網站推出了將紙箱返回換積分的政策,但只是一段時間內部分商家的行為,我覺得應當大力推廣,畢竟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李悅認為,紙箱等包裝物的回收再利用要想做得長久,需要管理部門、物流部門、電商賣家和消費者等共同配合完成。
網購不僅消耗了大量金錢,耗費更大的還有時間精力,網上消費減少了人們與身邊親朋好友的交流溝通,同時擠壓了原本更健康的其他興趣活動。現實中有很多案例,比如夫妻因為網購的事情吵架,上班族在工作時間網購被老板炒魷魚,因為過度熬夜網購出現身體不適等。
據統計,2014年“雙十一”天貓淘寶全天成交金額為571億元,購物節開始僅3分鐘就成交10億元,可想而知這數字背后意味著有多少網購 用戶在熬夜“血拼”。自2009年首創“雙十一”購物節以來,北京某銀行職員王莉一直都在關注,當年還是學生的她熬夜網購,甚至連課都不去上、飯也不按時 吃,十分瘋狂,王莉回憶,“就像是上癮了一樣,買了很多東西其實也不是每一件都能用得上。我們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金錢去網購,到最后學習受到影響,朋友之 間溝通也少了,見面都是問你今天買了什么東西,連自己平時最喜歡的羽毛球運動,都被網購擠掉了時間。全民網購的背后,感覺是人被物質綁架了。”
如今,碰上網購優惠活動,王莉也會去關注一下,看看有什么確實需要買的,但是不會像當初那樣狂熱。“國家鼓勵大眾消費,但是我希望也能同時 注重改善消費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更重要的是引導大眾形成理性、健康的消費理念,處理好消費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系,避免低俗的消費趣味,讓更多人意識到,鼓 勵消費不是提倡浪費和奢靡之風。”王莉說。
■用“網絡租賃”實現“極簡主義”
網絡可以減少對物品的持續性、沉淀式占有,讓生活空間更簡潔、生活方式更簡單
年初,《人民日報》客戶端接連刊文推送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欲望極簡、精神極簡、物質極簡、信息極簡、表達極簡、工作極簡、生活極簡,并呼吁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專注追求對自己最重要的事情。這一觀點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事實上,網絡也有助實現“極簡主義”生活理想。網絡在提供豐富物質的同時,提供了更便捷的消費渠道和消費方式:家里可以不必有很多家居用 品、食物,需要時網上預約服務、租賃用品;出門旅游可以在網上選擇順路人拼車、共享資源;想看大片可以買臺互聯網電視,不必在家存大量影碟,等等。總之, 網絡減少了我們對很多物品的持續性、沉淀式占有,可以讓生活空間更簡潔、生活方式更簡單。
北京某國企員工林慧由于工作忙碌,很少自己買菜做飯。不過互聯網時代她不用擔心這些問題。“前一天晚上在網上下單選好菜,第二天下班的時候 快遞就送到了,十分方便。”林慧說,現在很多商家考慮到一些白領是一個人或兩三人用餐,對于飯菜的一次性消耗量較小,還推出了半成品菜售賣。“比如一盤宮 保雞丁需要的蔬菜配料,他們都會包好放在一個塑料盒里,保證每天都是新鮮的。”同時,店家也能根據前一天網上訂單的情況科學進貨,適時調整儲備,從而實現 買賣方的雙贏。
“房價這么貴,家里面積不大,我想自己住得舒服點,別搞成‘小倉庫’擠擠巴巴的。”在上海做律師的小方說,他現在越來越傾向在網上短租一些用品,比如自行車、健身器材之類。用了一段時間還回去,再用再借。
網絡可以提供的也遠不止此,馬上要畢業的天津某大學學生朱靜近日正忙著在學校的“二手論壇”上賣東西。“臨近畢業,很多東西帶不走,扔了又 很可惜,尤其是書籍和課本,如果能實現再利用,幫學弟學妹們省下開支,也是不錯的選擇。”每逢畢業季,各大高校的二手貨論壇都很火爆——學生們再也不用去 校園里擺地攤、頂著烈日賣東西,學校清潔員也不用擔心擺地攤會產生很多垃圾,只需拍幾張照片、發幾行文字,在網上“曬”出自己要賣的東西,商議后即可見面 成交。“我的洗衣機也是通過論壇賣出去的,真是太方便了。”朱靜說。
“電商應該關注這種消費潮流。”荊林波認為,目前的網絡服務還沒有完全適應消費者對日用生活用品的租賃需要。“比如租賃網點要多,可以異地存取;短時租用的費用不應太貴,可考慮累計計時;出租物品的衛生消毒、維護保養要到位,這個市場應該很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