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部門設置的“緩沖期”成了“混亂期”,有企業以網站鏈接等方式打擦邊球
禁令緩沖期,“概念水”仍火爆銷售
8月14日出版的《經濟參考報》將刊載題為《“概念水”禁令緩沖期仍火爆銷售》的報道。報道指 出,自5月24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包裝飲用水》正式開始實施至今已兩個月有余,市面上的概念水消失了嗎?近日記者調查發現,不少飲用包裝水企業有恃無 恐,繼續打出各種明顯違規的宣傳口號,市面上各種“概念水”仍在火爆銷售。飲用水行業如何才能告別混亂走向規范呢?
新國標中規定,包裝飲用水的名稱應當真實、科學,不得以水以外的一種或若干種成分來命名包裝飲用水,不得標注“活化水”“小分子團水”“功能水”“能量水”及其他不科學內容。
為給企業一定的緩沖期限,國家衛計委規定,2016年1月1日以后生產的水才需要符合上述標簽標識,此前生產的水可繼續銷售至保質期。本是 監管部門為企業設置的“緩沖期”,讓企業可以在一定期限內銷售現有種類的飲用水,卻成了“混亂期”,各種“概念水”仍在火爆銷售。
這些“概念水”緊盯特殊人群,宣稱“神奇功效”。一些飲用水企業故弄玄虛,將自家產品包裝成對特定人群有效的產品,主打“小分子團水”等概 念,尤其是針對孕婦、嬰幼兒群體,聲稱不僅可以清除血脂、氧自由基,甚至有助于智力發育,借機漲價。有些水還“玩玄乎概念”有企業推出“富氫水”,聲稱能 消除體內惡性自由基,天然抗氧化、抗衰老。
食品安全博士鐘凱說,類似的磁化水、量子共振信息水、電解水、生物離子能量催化水、離子重組水等各種讓消費者云里霧里的科學概念,沒有一個得到過科學界的認可。
即便國標規定名稱中不得標注一些特殊內容,但不少企業仍在打擦邊球,在品牌名稱、宣傳推廣上下功夫。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說,不少高端水就是做嫁接和功能化,制造自己的品牌賣點并提高附加值,最終提高定價,這樣才會有操作的空間。
雖國標規定2016年之后很多概念都不能出現在標簽里,但不少企業已經提前設計好了產品、包裝、宣傳的途徑,先打出自己的口號,在市場上混個臉熟。企業也可以把一些功能和概念藏在產品說明、營銷推廣、網站鏈接等里面,而不是直接在品名或包裝物本身體現,打擦邊球。
此次公布的國標,整合了瓶(桶)裝飲用水和瓶(桶)裝飲用純凈水兩個衛生標準,目前天然礦泉水的國家標準也在修訂中。專家認為,新國標出臺后需嚴格執行,同時也應對眾多的地方標準進一步梳理整合,對山泉水、天然水等是否繼續使用予以明確。
朱丹蓬說,嚴格而言,在包裝物或網站鏈接上進行功效宣傳,也是屬于違反國標或相關規定的。但飲用水行業這兩年仍處于比較混亂的洗牌期,相關部門如果抱有“民不告官不究”的心態,就可能存有不少漏網之魚,因此需要出臺相應細則、加強執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