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重陽數,三秋萬實成。”10月9日將迎來重陽佳節。細心的人會發現,去年的重陽節出現在公歷10月21日,明年對應的公歷日期是10月28日,這意味著今年的重陽節比去年提前12天,比明年早到19天。
同樣是重陽節,為什么公歷的日期會差這么多天呢?天文專家解釋說,重陽節屬于中國現行農歷中的一個節日。一個農歷年比一個回歸年的天數少11天 左右,3年下來,就少了1個多月。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時序和季節錯亂的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采用增加“閏月”的辦法,方法是“19年7閏”法,即在 19個農歷年中加上7個閏年。
天文專家表示,由于我國歷法中有“閏月”這樣的巧妙安排,每年重陽節對應的公歷日子總是要么提前11天左右,要么推后19天左右。不光重陽節,農歷中任何一個固定的日子都會在公歷中有類似的擺動。
據了解,重陽節在我國已有1000多年歷史,又稱重九節、茱萸節、菊花節、登高節、老人節、敬老節。2013年7月1日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規定,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為全國“老年節”。
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共2.22億人,占總人口的16.1%。
“自古以來,重陽節寓意平安和諧、健康長壽。”天津民俗專家、專欄作家由國慶說,隨著時代的發展,重陽節逐漸被賦予了新的含義。重陽節成為國家 法定節日,體現了國家對老年人的關心和重視,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應有舉措,同時也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到了親情和傳承“百善孝為先”的重要性。“尊老 敬老是社會文明和諧的重要標志,應得到廣泛重視和弘揚。”